页眉小字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2024两会声音 | | 刘永好:利用数字技术为畜牧业节粮提效 多措并举推动生猪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4-03-05 16:39
2024
两会声音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提交《提升民营经济活力 助推高质量发展》《关于多措并举推动生猪行业高质量发展》《关于推动“科技-农业-金融”良性循环 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关于利用数字技术为畜牧业节粮提效 注入新质生产力》《适应人民群众健康新期待 加快建设健全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关于强化乡村人才培养 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等6项提案。

图片

01
提升民营经济活力 助推高质量发展

民营经济活力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永好指出:“近年来,受内外部环境影响,民营经济活力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转型换档阵痛明显,惯性增长方式失灵;二是一些支撑行业的增长受转型、周期等因素影响出现业绩明显下滑,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经营面临较大困难;三是预期分歧较大,部分民营企业观望、收缩、躺平情绪有所蔓延。”

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助推高质量发展,刘永好提出三点建议:重点行业头部企业社会影响和行业带动作用大,建议建立“一对一”“点对点”的绿色沟通机制,“一企一策”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增强民营头部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能力。对当前头部企业面临的特殊个性困难和问题给予帮扶和支持,在一定规范下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开辟绿色通道。例如,当前网络自媒体发达,一些“带节奏”“博流量”的不实网络行为很容易给企业造成不实舆情冲击,并对相关企业带来不良影响,建议进一步规范舆情管理,同时,日常建立帮助企业应对舆情的帮扶机制,让企业安心经营、专心发展。
建议对符合条件企业给予特殊时期的金融和资金支持,不在特殊困难时期抽贷,在新增贷款和发债担保增信方面给予支持。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提升民营企业在信贷投放中的比重;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在各银行贷款总额不减少,增幅比例不低于各银行企业贷款增幅平均比例;给予民营企业征信保护机制,如发生展期,在不超过企业总融资额比例和期限的情况下,不在征信上体现;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在公开市场发行债券,鼓励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国有大型增信公司等加大民营企业债券发行担保;成立专门针对民营企业债券的投资基金,在各级市场引导投资,发挥积极的推动和支持作用。
建议在产业调整政策出台前多征求相关方的意见,避免对行业和相关企业造成大的冲击。尤其是在体量大、影响大的行业,要充分重视政策出台前的预沟通,让相关企业和机构了解政策调整的目的和措施以及可能会产生的积极或负面的影响,提出较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推动解决困难的合力,降低政策出台后的曲解和冲击。政策出台后,要重视解读引导和相关落地措施配套,定期进行政策效果评估复盘。加强各部门协同,对于重要政策要持续坚持执行。


02
关于多措并举推动生猪行业高质量发展
猪肉是中国老百姓消费的主要产品,养猪业也是农产业的最重要的部分,保证猪肉的合理价格和充分供应是一件重要的事。2023年对生猪养殖行业是备受考验的一年,也是自2014年以来首个算总账全年亏损的年份。全国生猪出栏72662万头,比上年增长3.8%;猪肉产量5794万吨,比上年增长4.6%,处于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从养殖收益看,猪价长时间低位徘徊,全年生猪养殖头均亏损76元,进入猪周期底部期,全国绝大部分养殖户和农牧企业都亏损,大型猪企资金链吃紧,资产负债率持续走高,个别大型猪企被迫重组。
这几年,生猪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将超过60%,能繁母猪存栏量4142万头,在生产效率提高的情况下,肥猪出栏量与市场消费量的不匹配是造成猪周期低谷期拉长的原因。
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农业农村部在落实1号文件部署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优化调整生猪产能。完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适度放宽调控绿色区间下限。督促地方稳定用地、环保、贷款等基础性支持政策”。为推动生猪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推动养殖企业转型升级。支持行业内部通过资产流转、股权投资等方式盘活现有资源,加强存量资产优化整合。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生猪养殖在环保、土地、安全等方面标准,引导规模化猪场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转型,引导中小养殖户向标准化、现代化转型,推动行业整体转型升级。扩大生猪养殖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开放范围,提升数据的完整性、时效性和可用性,引导生猪养殖企业合理安排生产,顺势顺时出栏,在某些地区建立有国有企业或政府投资平台主导或参与的生猪养殖保供基地,在稳产保供的同时减少周期波动推动猪肉供需回归均衡。
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议国家发行专项长期贴息贷款或永续贷款,支持标杆企业跨越周期。推动商业银行对龙头企业给予5年期的全周期信贷支持,确保低谷期不抽贷、不断贷。引导资本市场加强对生猪养殖企业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龙头企业低息优先股、永续债的投资。支持龙头企业基于成熟养殖类资产,创新发行公募或私募REITs产品。国家通过适当补助等方式支持推动保险公司加大种猪和育肥猪保险的品种和保额的提升。

三是促进猪肉消费升级。大力鼓励猪肉消费,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发放猪肉或猪肉产品消费券,支持猪肉加工制品的研发创新,丰富猪肉制品种类,提升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引导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积极采购认证溯源的安全肉,与大型养殖主体开展订单养殖,定期定价采购猪肉,拓宽猪肉消费场景,推动猪肉消费升级。

03
关于推动“科技-农业-金融”良性循环 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
从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来看,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生态,让企业深度参与其中,发挥其在市场转化、资源配置、模式创新等多个维度的重要作用,把科技创新、产业振兴和金融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开辟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径。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传统行业,我国始终重视和支持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但目前总体上处于机械农业主导、智慧农业起步的发展阶段,与农业强国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6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但成果转化率仅在40%左右,而美国、日本的成果转化率为70%-80%,另外,由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生产周期长、影响因素复杂的行业特点,长期以来不易受到资本青睐。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国际科技竞争新态势来看,推动“科技-农业-金融”良性循环已成为推进“农业强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为此,建议:
第一,鼓励并发动企业积极参与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议科技、农业农村部门要大力支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中, 开展从科技研究到产业应用深度融合的制度创新,汇聚投资机构、农业企业、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等各方力量,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和产业全链条,推动金融产业和创投服务协同创新,形成政府支持、资本敢投、科学家敢创、企业敢闯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生态,以平台为纽带促进资源要素在科研机构与企业间有序流动,促进农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
第二,鼓励金融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资农业科技。针对农业科技专业性强、周期较长、细分行业多且规模有限的特点,通过完善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信贷配套机制、打造多层次的农业科技资本市场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本对农业科技领域有序高效投资。鼓励农业、科技部门联合金融机构深入科研、产业、投资一线进行深入调研沟通,以促进科研成果的企业应用和引导优质项目投资为主要目标,开发建立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和融资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农业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发挥各级各类金融保险机构的作用, 大力发展涉农产业引导基金和科技创投基金,培育具有创新属性的农业科技产业集群。

第三,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鼓励具有条件的“链主”企业牵头,从所在行业科技创新实际需求出发,与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社会组织深度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合体,针对性地实现在农业产业、种质资源、智慧农业、生物农业爬坡等领域的“卡脖子”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突破。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链主”企业,建立科技协同创新示范点,健全相应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人才的评价机制和配套的激励、保障体系,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水平提供人才支撑。

04
关于利用数字技术为畜牧业节粮提效 注入新质生产力
畜牧业上游连着粮食安全,下游连着老百姓的肉蛋奶供应安全。当前我国口粮安全已有基本保证,饲料用粮安全成为粮食安全的主要矛盾。据统计,2023年我国进口大豆9941万吨、比上年增长11.4%,占全部粮食进口量的6成以上。大豆超过2/3的价值是豆粕,重点满足饲用需求。近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全链条节粮减损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国内扩产大豆的成本很高,需要在稳住大豆产能的同时,加速挖掘育种、饲料和养殖管理环节的节粮潜力。
饲料节粮关系着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AI新算法、新模型和大数据技术,理解基因、预测表达,支撑基因编辑等合成生物学技术研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饲料领域,国内多数的饲料企业还在用国外配方软件,数字化配方技术能实现自主化的屈指可数,数据库建设上,还有很多细分畜种和原料的营养规律没有摸清;养殖方面,虽然我国的规模优势巨大,但真正能实现数字化决策的智慧猪场较少,生物识别技术、智能环控装备、养殖机器人方面虽然有很多创新产品,但是立足真场景、解决真痛点的“杀手级”应用还比较少。在严防生猪疫病的背景下,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与企业的场景优势融合受限,技术方法和产品原型大多在实验室阶段,距离形成新质生产力,还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
以数字技术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节粮减损的应用潜力非常大。但当前养殖企业受猪周期影响较大,难以大规模投入,相关政策支持也较少。为此,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快数字化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布局。采取政府资金、院所人才、企业场景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创新模式,建设IT+BT融合的智能育种研发体系。推动生物大数据、智能设计等基础算法和模型研发,构建IT驱动的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强化龙头企业为创新主体,支持涉农企业建立实验室和研发设计中心,推动数字化生物育种新业态发展。
二是支持自主化营养数据库、配方软件的开发应用。用政策资金引导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开展各有侧重的配方数据库建设,科研院所开展公益性的数据库建设,同时支持企业自主错位开展特色数据库建设,减少对外部软件和数据库的依赖,降低卡脖子风险。对饲料养殖企业的软硬件技术改造给予资金补贴和支持。

三是加强数字化畜禽养殖平台和智能装备研发推广。一是引导科研院所打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算法和技术库,企业打开精准饲喂、估重、生物识别、清粪、环控、巡检、防疫的场景库,推动场技融合,立足真场景开展项目立项。二是集中力量攻破浪费多、损失大、效率低的真痛点,开发“杀手级”应用。三是支持院所与企业合资建立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市场化推广科企融合产生的成果,包括联合开发的科研体系、创新算法、智能装备等等,带动行业整体数字养殖水平上升。

05
适应人民群众健康新期待 加快建设健全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改善。全面实现脱贫攻坚后,老百姓吃穿住行问题基本解决,对照当前新形式、新目标、新任务,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与当前发展水平不够匹配。主要表现在:城乡资源分配不均,医疗分级诊疗推进慢、医养结合开发不够,信息化技术支撑智慧医疗发展较弱等方面。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就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三点建议。

一是完善政府主导的投入机制,构建多层次医疗体系。要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职责。进一步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和格局。特别是要加大对缺医少药的偏远地区县级和县级以下医疗机构的投入。

二是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强化医疗卫生人才全周期培养,在抓好医学院校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医教协同的培养制度。全面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相应津贴补贴制度,提高医疗卫生人才收入待遇。进一步抓实医师多点执业落地,落实执业医师服务基层制度,鼓励医师到基层、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促进优质医疗人才合理配置和流动,更好地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

三是加快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结合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合理布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促进差异化发展。推进医疗联合体全面覆盖,在城市地区网格化布局内,在卫生健康部门统筹下,不同所有制医院、不同层级医院、不同类别医院纳入医疗联合体建设,牵头医院以业务合作、人才培养、技术支持等为纽带,加强与其他医院的分工协作,形成以上带下、医院社区一体、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完善连续通畅的双向转诊服务路径。鼓励医院向医疗联合体其他机构转诊病人。建立公立大型三级医院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共建机制,采取业务交流、专家人才共享、疑难疾病协治等方式落实共建帮带,提高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学科人才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

06
关于强化乡村人才培养 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长期以来,乡村中青年、有文化的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素质偏低、结构失衡等问题较为突出,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背景下,乡村人才供求矛盾更加凸显。

为有效激发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需要打造育得出、留得住、跟得上、空间广的乡村人才生态。做好新时代乡村人才工作,需要在育才、留才、用才方面下功夫,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沃土汇聚扎根。

从1994年发起“光彩事业”产业扶贫到积极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从开展乡村振兴“五五工程”到实施“十万绿领新农人培训计划”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在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的指导和支持下,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积累了丰富的脱贫和振兴经验。建议:

一、引导农业院校加强学科建设,满足新时期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当前,以生物科技、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正在推进基因工程技术应用和数字化转型,相关的人才缺口很大。建议农业院校在做好种植养殖、农机农艺等高等农业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开设基因育种、人工智能相关的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靠前探索和培育把新一代生物科技和数字科技应用于农业的对口人才,以满足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
二、拓宽乡村产业空间,鼓励支持年轻人就地创业就业,把人才留在乡村。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引导本地学子返乡创业。为回流年轻人提供贷款或补贴,降低创业风险。搭建创业平台和孵化器,为返乡创业大学生和年轻人提供场地、基础设施、法律和财务咨询等方面的赋能支持。支持涉农企业加大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投入,引导工商资本投资乡村事业,带动人才回流乡村、扎根乡村、建设乡村。

三、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人才培训,共同打造可持续、可复制的乡村人才能力建设体系。近年来,在“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在乡村人才振兴上精准发力,如“十万绿领新农人培训计划”。民营企业发起以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者思维观念和产业发展能力为目标的乡村振兴“村长班”,目前已培养近300名村干部,获得了良好社会效应和多方认可。下一步,建议加强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共同建立健全乡村人才的多渠道、立体式培训体系。加大对乡村人才培训项目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关政策和资金补贴,推动返乡创业就业人群的技能培训,引导社会各界投入更多资源力量,加强对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推动乡村振兴人才的储备和流动。

来源:新京报、腾讯新闻





website qrcode

扫描查看手机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