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价涨幅已超30%,8月继续涨?熬过寒冬的猪企下一步如何走?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4-08-01 09:02来源:第一财经,经济网、新华财经、农民日报、金融界 ![]() 7月29日,北京市昌平区一家生鲜超市内,一斤国产谷饲黄牛腿肉价格为34.9元,与之相邻的国产谷饲猪瘦肉价格则为33.8元/斤。该超市内的一名值班经理告诉记者,通常牛肉价格会比猪肉高出一截,但近期两者的差距确实在明显缩小,原因在于牛肉的进货价跌了,而猪肉的进货价却涨了不少。 据博亚和讯监测,2024年7月31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为19.65元/kg,较昨日上涨0.19元/kg;猪价继续上涨,再创年内新高。2024年1月2日全国生猪出场价格为14.15元/kg;到7月31日,全国生猪出场价格为19.65元/kg,今年来,全国生猪出场价格增幅超38.8%。 “最难熬的寒冬已经过去了。”面对今年持续上涨的行情不少养猪人感慨道。与此同时,猪价持续回暖带来的正面效应,也体现在了生猪养殖企业上半年的业绩预告中,上半年国内多家猪企大幅减亏甚至扭亏为盈。 不过,这轮久违的上涨行情还能持续多久仍是个未知数。多位行业人士在受访时表明了对于后期猪市“谨慎乐观”的态度,提醒养殖户不要盲目扩产,警惕冲高回落。 猪企业绩飘红 5月下旬以来,猪价结束了此前连续四个月15元/公斤左右的徘徊,恢复性上涨。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200个农产品集贸市场调查县采集数据结果来看,从今年1月到4月,活猪(中等)集贸市场价格均在15元/公斤区间。但进入5月份,僵局被打破,这一数字变为16.21元/公斤。到了6月则再上新台阶,达到17.89元/公斤。 眼下7月份虽尚未结束,但猪价“破9冲10”几乎指日可待。据博亚和讯监测,2024年7月31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为19.65元/kg,较昨日上涨0.19元/kg;猪价继续上涨,再创年内新高。2024年1月2日全国生猪出场价格为14.15元/公斤;到7月31日,全国生猪出场价格为19.65元/公斤,今年来,全国生猪出场价格增幅超38.8%。 布瑞克农业大数据高级分析师徐洪志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影响猪价的众多因素中,供应端的作用要远远大于需求端。 徐洪志认为,进入夏季,此前连续16个月的生猪产能去化的作用全面释放,市场上育肥猪供应能力出现连续下降,触发了价格迅速走高。同时,由于前期价格低迷,当时采购的仔猪成本较低,叠加后期价格上涨,现阶段生猪养得越大越赚钱,因此部分养殖户在利润刺激下压栏和进行二次育肥,更造成了市场生猪供应结构的阶段性失衡。这些因素合力才导致生猪价格“淡季不淡”,从5月份开始连续上涨,并在7月份创新高。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7月29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5.35元/公斤。对比1月29日,猪肉平均价格20.62元/公斤,半年时间上涨幅度超过两成。 卓创资讯生猪市场分析师李晶认为,除了生猪出栏量少以及猪病导致的减产,支撑了猪价上涨的底层逻辑以外,华南地区减少省外流入猪源造成华南本月猪价格外强势。同时,全国多地的强降雨天气影响生猪的出栏和调运,也加重了阶段性的生猪供应缺口。 从多家生猪养殖企业公布的上半年业绩预告来看,5月份以来,猪肉价格的连续上涨给二季度财报带来了不少惊喜,成为利润大增的关键时期。 部分生猪养殖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业绩预告 数据来源:博亚和讯、上市公司公告 千亿养猪巨头牧原股份公布的业绩预告显示,上半年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亿元至9亿元,同比增长125.19%至132.38%。关于业绩变动原因,牧原股份表示,扭亏为盈的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生猪出栏量、生猪销售均价较去年同期上升,且生猪养殖成本较去年同期下降。 业绩“逆袭”的显然不只牧原股份。另一家千亿市值养猪巨头温氏股份的业绩预告显示,上半年温氏股份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2.5亿至15亿元,上年同期为亏损46.89亿元。“量价齐升”解释了温氏股份上半年生猪养殖业务的扭亏。据公告,上半年公司销售肉猪1437.42万头,同比增长21.96%,毛猪销售均价15.32元/公斤,同比上升5.09%。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报显示,温氏股份净利润亏损12.36亿元,到了中报却能完成净利润盈利12.5亿至15亿元的“翻盘”。这意味着,公司二季度大幅盈利将近25亿至27亿元,就此彻底结束了2021至2023年连续三年中报大额亏损的局面。 8月猪价有望持续上涨? 有专家表示,高猪价持续时间或超市场预期。 供给端,2024年二季度末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38万头,季度环比增1.15%,季度同比减少6.01%。在2023年1月-2024年4月是母猪产能去化的窗口,累计去化幅度9.2%,对应2024年全年都是一个供应减量的一个过程。 需求端,猪肉消费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特征,当前需求仍然处在淡季,但是比4-5月份好转。在天气转凉,即十月份之后,一直延续到春节,是一年中猪肉消费最旺的时候。 结合来看,越往后走,生猪供需缺口越大,所以对今年下半年猪价相对会更乐观,行业景气时长有望超预期。 对比历史水平,按照10个月的产能周期传导,今年5-7月的猪价表现可观。考虑到目前能繁母猪较2023年三季度下降了200万头以上,当前产能对应的2025年育肥猪出栏量仍将处于相对低位, 继续看好2024-2025年猪价景气持续性。 从猪肉产量和生猪出栏量相对变动情况来看,猪肉产量降幅明显低于出栏头数降幅,反映了行业当前出栏均重仍在上升,主要由于今年行业养殖成本明显改善,造肉成本降低以及猪价上涨驱动下,养殖端倾向于提升肥猪出栏均重。 扩产还是还债? 对于身处其中的从业者和投资者而言,踩准“猪周期”是平衡盈亏的重要节拍。和其它行业的景气周期一样,猪周期会经历“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扩大产能、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产能收缩—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的循环过程。 面对猪价久违的连续上涨行情,手握优势养殖资源的生猪养殖企业是否会加大投资、押注扩产?对此,徐洪志表示,对于一部分猪企而言,扩产不是将来时而是进行时。“包括牧原在内的头部企业,在过去一年来,能繁母猪存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此外,大多数企业都存在产能利用不足,猪舍设备闲置的现象。猪企即便不再扩产,而只是将现有的产能充分发挥出来,也足以将市场实际供给能力再提升10%~20%。” 不过,在考虑扩产之前,解决资产负债率过高的问题可能会被率先纳入预算。这已经在三大生猪养殖巨头企业近期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有所提及。 7月29日,第一财经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询问牧原股份扩产情况时,该公司证券部人士回应称,将根据外部环境及生产经营情况,合理规划能繁母猪数量。此前,牧原股份公开表示,随着生猪市场行情的好转及养殖成本的持续下降,公司今年盈利能力及现金流情况将有较大改善,具备降低负债规模的客观基础。公司会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不断降低整体负债规模以及杠杆水平,优化债务结构和财务状况。 “近几个月生猪价格上涨,逐步覆盖公司生产成本。但整体来看,目前实现盈利的时间尚短,公司将优先考虑偿还一定的有息债务,降低资产负债率,保障公司运营安全。同时,公司以‘降成本、保盈利’为首要目标,重点考虑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待盈利有效弥补往期亏损后,再去考虑规模扩大。”温氏股份在近日举行的券商策略会上公开表态称。 展望生猪后市,李晶认为,今年8到9月份整体市场行情将会出现偏强的调整,10月份可能会进入高位震荡的尾期状态,11到12月份可能会逐渐出现供多需少的状态,猪价或将进入下滑的走势。其中,猪病和集中性的强降水是值得关注的变量,目前处于可控状态。 徐洪志也认为,下半年将呈现震荡上行的态势。究其原因,一方面,产能去化的成果将逐渐显现,自2023年开始的能繁母猪存栏下降,会转化为2024年育肥猪市场供应量的持续缩减,推动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在利润刺激下,以压栏和二次育肥为主的市场投机行为日趋活跃,会在前期造成育肥猪供应的结构性短缺,而在后期集中出栏时又造成供应的结构性过剩。 如此猪价的波动性将显著放大。进口方面,过去几个月的猪价上涨使得猪肉进口利润迅速好转,预计将推动进口量在第四季度出现较大回升,将有利于平抑国内市场价格。 徐洪志提醒,在当前全行业普遍盈利的背景下,行业应该把握住盈利周期的时间窗口,主动调整经营发展策略,从之前的拼规模转变为拼成本,在种猪繁育、饲养效率、疫病防控等环节降本增效,切实将养殖成本降下来,这是应对猪周期下行阶段的根本。同时避免盲目扩张,高度重视资金链管理,降低债务风险。
文章分类:
畜牧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