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课笔记完整版 | 第十七届(2024)牛业发展大会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4-08-27 21:36来源:大帝汉克 行业热点技术会议,8月24-25日,由中国畜牧业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通辽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通辽市农牧局承办的“第十七届(2024)牛业发展大会”在内蒙古通辽隆重举行。 经会议主办方授权,接下来为大家分享成都大帝汉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周斌现场整理的会议听课笔记完整版。 《中国养牛业发展战略》 许尚忠 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第四届理事会执行会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 研究所研究员/二级教授 一、中国养牛业 养牛业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经历了从家庭副业、独立产业、支柱产业的变化,现正在逐步成为主导产业。2022年肉牛总存栏8377万头。 二、牛品种特征 普通型:欧洲大陆品种夏洛莱牛、利木赞牛、西门塔尔牛。 中等体型:英国安格斯牛、短角牛、海福特牛,生长速度没有欧洲大陆快,肉质较好,风味好。 亚洲黄牛:鲁西黄牛、韩牛、日本和牛,肉品质好,雪花肉。 热带区域:婆罗门牛、云岭牛。 欧洲品种:体重大,生长快,普通肉。 我国牛品种资源概况:中国牛品种众多,遗传资源十分丰富。据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记载,我国有牛品种(资源)126个,其中地方品种95个(占75.4%),培育品种10个(占7.9%),引入品种20个(占15.9%)。 普通牛蒙古牛、文山高峰牛(瘤牛)、牦牛(小牦牛吃不上奶、家牦牛天生基因缺陷)。 中国肉牛业发展只有二十年时间,是小学生阶段,欧洲是上百年,二三百年时间,我们要科学合理使用品种,开拓市场。不要想一夜之间暴富,若出现资金短缺,很好的品牌也会倒下去。 黄牛、牦牛、水牛(90以上属于沼泽型)。 地方品种:鲁西黄牛 引进品种:利木赞牛 培育品种:中国西门塔尔牛、夏南牛 三、科学养牛 1、种好草。 2、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草山草坡(修复与补播)、耕地及水(粮经作物、饲料作物、人工草地)、健康养殖(生态及可持续)、科技支撑(人才队伍)、产品质量(绿色、有机)、资金支持(多方融资)、粪污处理(生物有机肥) 3、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创建 畜禽良种化: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畜禽良种,品种来源清楚、检疫合格。 养殖设施化:养殖场选址布局科学合理,畜禽圈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 生产规范化: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配备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防疫制度化:防疫设施完善,防疫制度健全,科学实施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对病死畜禽实行无害化处理。 粪污无害化:畜禽粪污处理方法得当,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或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福利养殖的五项基本原则: 为动物提供保持健康和精力所需要的清洁饮水和饲料,使动物免受免受饥渴; 为动物提供适当的庇护和栖息场所,使动物免受不适; 为动物做好疾病预防,给患病动物及时诊治,使动物免受疼痛和伤病。 保证动物拥有避免心理痛苦的条件和处理方式;使动物免受恐惧和精神痛苦; 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和同伴,使动物得以自由表达正常的行为。 形成黄牛产业品牌战略 分户饲养、规模育肥、集中屠宰、品牌销售。 牛产业发展建议与对策 1.集群共享,提质增效,全产业链推动高质量发展。 2.牛产业科技创新,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养牛业,提高质量和效益,推动牛产业化发展,全面提升牛产业的竞争力。 3.加速牛群遗传改良 a.中国黄牛品种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b.引进品种,做到不退化并且有所提高,特别是安格斯、海福特牛。 c.培育品种,持续选育不断提高生产性能。 d.杂交组合筛选,高效利用。 4.完善制种、供种体系,加快育繁推一体化进程。 5.提高繁殖成活率。 6.增加出栏牛体重。 7.降低饲养成本。 从饲草饲料、兽药、牛舍设施、设备及人工等思考。 8.缩短饲养周期。 9.降低死淘率。 10.提高个体肉用产量和肉品质。 11.改进营销策略。 12.五品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品种 品质 品位 品牌 品德。 《秸秆产业化发展助力低碳牛业经济腾飞》 孙 伟 国家秸秆产业发展联盟副理事长、 黑龙江省生物质产业研究院院长 一、秸秆产业化发展历程与成就 五化利用: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 产业化初具规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联盟的推动,我国秸秆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秸秆综合利用企业。 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在秸秆的收集、储存、运输、加工等方面,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提高了秸秆的利用效率和附加值。 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秸秆产业化发展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还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二、国内外低碳牛业发展现状对比 国内:近年来,我国养牛业发展迅速,但低碳牛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养牛业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一些大型养牛企业已经开始尝试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技术,降低碳排放。 国外:在发达国家,低碳牛业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这些国家通过采用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使用环保型饲料、优化粪便处理方式等手段,有效降低了养牛业的碳排放。同时,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推动了低碳牛业的快速发展。 三、低碳牛业与秸秆产业结合点分析 秸秆作为饲料资源:秸秆是一种丰富的饲料资源,可用于养牛生产。通过科学加工处理,秸秆的营养价值可以得到提升,为牛提供充足的饲料来源,降低饲养成本。 秸秆作为生物质能源:秸秆可以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如生物质颗粒燃料等。这种能源具有环保、可再生等特点,在养牛生产中可用于供暖、供电等方面,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秸秆用于牛舍垫料:秸秆可作为牛舍垫料使用,提高牛舍的舒适度,有利于牛的健康生长。同时,秸秆垫料还可以吸收牛粪尿中的水分和有害气体,减少环境污染。 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为牧草种植提供优质土壤条件。这有利于牧草的高产优质,进而促进养牛业的发展。 四、秸秆利用对畜牧业的意义 2023年我国农作物秸秆10亿吨以上,在农作物增产丰收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秸秆资源。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分布广、种类多,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生产生活和畜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近年来,秸秆随意抛弃、焚烧现象严重,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加快推进秸秆“五化”利用(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特别是饲料化将秸秆资源转化为肉和奶意义重大。 五、推动秸秆饲料化的方式 1.加快秸秆饲料化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标准高、容积大、坚固耐用的地上和半地上永久性青(黄)贮窖。支持中小型草食畜养殖场(户)建设储草棚、堆贮和裹包收贮设施设备。支持秸秆饲料收贮加工机械购置补贴,提升秸秆饲料收贮和加工机械化水平。 2.强化秸秆饲料化利用新技术研发推广。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开展秸秆饲料化利用关键技术与配套装备研制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强化秸秆饲料新技术普及和新产品研发,在生物菌、酶制剂、加工机械、技术集成改造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秸秆青(黄)贮、氨化、膨化和全混合日粮等加工技术,增强适口性,增加采食量,改善消化率,提高秸秆饲料转化利用率。如果把⼀亿吨秸秆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变为畜禽饲料,可以替代0.4亿吨的饲料粮,而这是中国年饲料用粮的⼀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3、建立秸秆饲料化离田和收储运体系。以村镇为基本单元,根据秸秆产量、种类、地形地貌等因素,“一地一策”制定秸秆饲料化离田和收储运方案。支持有条件的村镇、企业或农民合作社建设秸秆饲料储存基地。培育秸秆收集、运输、饲料转化等专业化合作组织,推广农作物联合收获、秸秆捡拾打捆全程机械化,逐步打造捡拾、清运、储存、转化于一体的秸秆饲料化服务体系。 4、加快推进秸秆饲料产业化进程。鼓励秸秆饲料生产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产品研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秸秆饲料化利用专业收贮公司、专业收贮合作社发展,推动秸秆饲料向专业化生产、集约化利用、产业化经营转型。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产业联盟、企业订单、户企对接等模式,促进秸秆资源过腹转化增值、畜禽粪污有机还田,大力发展农牧循环经济。 5、加快推进秸秆养畜项目建设。结合各地产业基础和秸秆资源,启动实施秸秆养畜项目建设,打通秸秆饲料化利用“通道”,促进秸秆资源就地转化、就近利用、过腹增值。以养殖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为依托,以秸秆资源为保障,大力发展草食畜养殖场(小区)建设。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整乡、整村推进肉牛养殖,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造支撑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 6、加快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集中示范区建设。坚持重点突破、协同推进、择优扶持、注重实效的原则,利用3-5年时间,形成县、乡、村三级示范项目建设,完善质量标准体系,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健全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全力打造秸秆饲料化利用集中示范区,推动秸秆饲料产业集群发展。 7、稳步推进“粮改饲”。以“调结构、增效益”为重点,以促进种养结合、增加农民收益为目标,以大中型草食畜禽养殖企业和饲料收贮企业为依托,积极推进“粮改饲”政策落实。建立秸秆饲料大数据库,制定秸秆饲料化质量标准,提升秸秆饲料品质。突出抓好收集、加工、储存三个关键环节,进一步扩大秸秆收集和饲料推广范围。 8、秸秆转化制备高品质多元化动物饲料。目前模拟反刍动物秸秆消化过程,研制体外仿生秸秆解聚及转化技术。 六、秸秆综合利用与低碳牛业经济 1、畜禽粪污的低碳利用。牛粪、猪粪、羊粪、鹿粪等畜禽粪污,如腐熟后生产有机粪肥。 2、有机粪肥处置与蚯蚓养殖一体化。 3、热声震荡零碳发动发电机。 4、生物质与畜禽粪污热电联供系统。生物质与畜禽粪污轻质分散和易腐坏的特性,决定了不能大范围长距离直接收集存放!最好是小范围就地打捆、压块或制粒处理就地使用。 通过集装箱分布式生物质直燃热电联供系统,直接将生物质与畜禽粪污燃烧所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梯次利用热能,实现热电联供,结合最新建设美丽中国的国策大力发展分布式清洁环保的新能源,同时解决产粮区的空气污染和冬季供暖等难题,从根本上解决生物质发电厂亏损问题。 《推动肉牛屠宰产业高质量发展》 冯忠泽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一、我国肉牛屠宰管理和行业现状 (一)畜禽屠宰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二)牛羊屠宰标准化进程不断加快。现行有效标准共有141项,覆盖了生猪、牛、羊、家禽等主要畜禽种类其中,其中畜禽屠宰综合标准42项、畜类综合标准4项,涉及牛屠宰13项、牦牛屠宰3项,提供了技术规范。 (三)牛羊屠宰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持续推进。 总体上看,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升,但非法添加和注水注药现象仍时有发生,“瘦肉精”和糖皮质激素类物质依然存在风险。 (四)肉牛屠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牛屠宰企业1409家,2023年全国共屠宰检疫牛878.4万头,较2022年增长24.9%;2024年上半年屠宰检疫牛422.5万头。 从企业布局看,排名前五位云南194家、新疆147家、四川115家、河北92家、山东87家; 牛屠宰企业规模化程度来看,年设计屠宰能力10万头以上37家,占比2.63%,5-10万头117家,占比8.3%,1-5万头332家,占比23.56%,1万头以下923家,占比65.5%。 机械化程度上,全机械化18.9%,半机械化33.5%,手工47.6%。 从经营模式看,自营576家、占比40.9%;完全代宰500家、占比35.5%;混营333家,占比23.6%。 从获得相关许可情况看:57.1%取得定点屠宰证、80.8%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92.8%取得排污许可证。 定点省份看:92.5%取得定点屠宰资格,95.9%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90.0%取得排污许可证。 二、存在问题 (一)制度规范不够协调完善,存在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 (二)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检验检疫不到位 企业产品质量安全和动物疫病防控主体责任意识不足; 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兽医卫生检验人员数量难以保证,难以正常开展检验工作。 (三)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1.代宰企业多,主体责任难以落实。 2.硬件设施设备较为落后,机械化率偏低,手工屠宰多,生产效率较低。 3.卫生状况、质量安全等方面存在很大隐患。 (四)行业发展不均衡,产能利用率较低 1.企业水平差距大,小型屠宰场点居多。 2.主产区和主销区存在较大差异,尚未形成区域产业集群。 3.各地屠宰产能均过剩,利用率低,屠宰企业开工不足。 三、下步工作重点 (一)深入贯彻畜牧法,建立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下一步,要研究制定符合现阶段我国实际的肉牛屠宰质量管理规范、标准化建设要求,指导企业做好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二)努力推进集中屠宰,全面实施检疫检验。 1.明确牛屠宰企业准入条件、从业和分类标准、管理规范,全面推进集中屠宰、分类管理。 2.尽快出台肉牛集中屠宰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合理设置肉牛屠宰企业,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检疫。 3.推动地方参照生猪屠宰,出台肉牛屠宰管理办法。 (三)扎实做好肉品品质检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1.科学制定肉牛屠宰企业兽医卫生检验人员配备标准,开展兽医卫生检验人员考核,提升业务能力。 2.规范肉品品质检验。修订完善肉牛屠宰肉品品质检验规程,严格开展肉品品质检验,提升检测能力;聚焦屠宰环节违法行为,优化检验检测项目,及时消除质量安全风险,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3.是加强监督抽检和飞行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问题。 (四)谋划建立扶持保障体系,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下一步,应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推动企业提档升级,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 研究扶持屠宰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政策,鼓励企业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抗风险能力。 要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发展肉牛屠宰加工,促进优质优价。要健全行业支持保护体系,强化金融支持和保险保障,推动完善活牛抵押贷款和肉牛保险等政策。 《肉牛群体遗传改良要点》 李俊雅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一、肉牛遗传改良目的 终极目标: 提升现有群体生产效率和效益;与生产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种业与乡村振兴(立足本地固有资源群体、适应一个或多个区域生态和生产环境、符合市场需求方向)。 品种分为三大类:欧洲大陆型(Continental);大不列颠型(Britishi);婆罗门牛。 婆罗门牛的杂交品种:Simbrah、Bramousin、Brangus、Braford、云岭牛(BMY)。 遗传改良:品种是基础,不是目标,是手段和工具。 遗传改良必备条件和工作 1、完善的繁育体系-育种群有核心群个体 每一类群体都有多个场 不同类个体的管理不同 不同类个体的技术措施不同 同一数据库 2、高效的技术体系 基础-较大规模群体-繁育体系 育种规划 性能测定系统 数据收集和传输体系 遗传评估系统 选种选配方案 技术队伍 至少4个世代的选择 3、有力的组织体系 肉牛育种的特点:全产业链条的数据收集、分散群体、联合育种 保证技术体系同步应用到繁育体系各个群体 国外:育种协会,国内协会 4、配套的市场推广体系。 种质推广,全产业链条的互动和统一; 中间实验; 产品推广。 二、通辽工作现状 1、种质基础 2、基本工作框架雏形 政府政策支撑引导 研发队伍组建 以科研院所、大学为主体组建联合攻关队伍 以规模化育种场为技术实施主要环节和抓手 广大养殖户群体为载体 全产业链共同参与的政产学研企业深度融合的联合攻关体系 3、基本完善的繁育体系——养殖户是重点 4、技术体系框架形成-待完善(育种规划、目标、测定体系…) 5、种群利用意见- 西门塔尔杂交群 梳理遗传背景 杂交与选育的区域确定 公牛站+繁育体系建设 适度规模场联合改良 6、育种工作现状 必须保障系统一盘棋式的推进 实效的组织体系 全产业链条元素 一线技术队伍的组建?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1、进一步加强对育种工作的认识 正确认识育种工作,尊重科学规律; 是连续性的工作,没有终点; 新品种的确定只是其中一个环节; 从整个产业链条来考虑每个环节的工作。 2、如何统筹各类资源 按联合攻关原则+遗传改良计划; 群体资源-产业需求好方向-区域资源差异; 资金资源-国家-地方-企业统筹? 技术队伍-整合和激励机制; 机制创新-着眼未来的高效管理。 3、长效育种机制的建立 组织体系-真正实用的组织体系; 吸取众多组织的教训; 探索利益链接机制; 怎么样让更多的人来从事改良工作(政府)。 4、技术队伍建设。 5、疫病防控是永远的主题。 《中国地方黄牛资源利用与前景分析》 宋恩亮 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 一、地方品种分布:55个+空山牛。 二、潮汕牛肉火锅,为地方牛打开窗口。 特点:现宰现卖,“鲜”!pH值≈7.2,弱碱性,2.5小时以内;秒牛:下锅不超过10秒;饱吼:轻、嫩、饱满;全牛盛宴:16个部位; 牛源:云贵川等地方黄牛品种→全国各地牛源(部分自有牧草+冷链物流)。 三、品种利用现状 1、鲁西牛 原产地:山东鲁西南地区; 中心产区:菏泽市郓城县、鄄城县、牡丹区和巨野县,济宁市嘉祥县、梁山县; 种场群体数量:约3000头; 生产性能:纯合核心种群:310头; 种群生产性能:日增重0.91kg,料肉比12.15,平均屠宰率56.21%,净肉率51.63%。 新品系培育 基因敲除新品系:利用敲除MSTN基因的纯种鲁西种公牛与纯种鲁西母牛进行配种,生产杂交后代并开展群体遗传性状分析与生产性状分析,选育和组建核心群,进而培育鲁西牛新品系; 项目完成数量:完成生产MSTN-/-后代100头。 鲁牛新品系:采用开放核心群育种方案(ONBS)建立育种核心群,利用常规育种+分子标记等辅助育种,估测BLUP育种值和预测杂种优势;选择理想个体培育优质父本和母本,建立育种核心群。 2、渤海黑牛 生产性能: 纯合核心种群:360头; 种群生产性能:日增重0.73kg,料肉比11.06,平均屠宰率50.27%,净肉率42.74%。 3、秦川牛 原产地:陕西省渭河流域; 中心产区:陕西省渭南市,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等地; 国家级保种场:陕西省农牧良种场; 种场群体数量:纯种群体13.7万头,能繁母牛8.6万头,公牛8000余头; 种群生产性能:日增重1.18kg,平均屠宰率58.3%,净肉率48.4%,剪切力39.2。 4、延边牛 原产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中心产区:吉林省延吉市、图们市,长春市双阳区、九台区等地; 种场群体数量:纯种群体415头,能繁母牛295头; 种群生产性能:日增重1.17kg,平均屠宰率56.8%,净肉率47.5%,剪切力83.3。 5、郏县红牛 原产地: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及鲁山县、宝丰县、叶县等; 群体数量:3.25万头,其中,公牛580头,能繁母牛2.06万头; 种场群体数量:纯种群体242头,能繁母牛130头,成年公牛11头; 种群生产性能:日增重0.90kg,平均屠宰率60.1%,净肉率51.2%,剪切力38.2。 6、南阳牛 原产地:河南省南阳地区; 中心产区:南阳市的唐河、白河流域;主要分布在宛城、南召、镇平、社旗、方城、西峡、内乡、桐柏等10个县; 产区群体数量:群体17415头,公牛925头,能繁母牛9876头; 种场群体数量:纯种群体299头,8个家系,能繁母牛165头; 种群生产性能:日增重0.99kg,平均屠宰率62.0%,净肉率51.2%,剪切力42.3。 7、夷陵牛 主产区:湖北省宜昌市,主要分布于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等; 产区群体数量:群体9882头,公牛1164头,能繁母牛7331头; 种群生产性能:日增重0.68kg,平均屠宰率59.6%,净肉率46.7%,剪切力5.0。 8、巫陵牛 主产区:湖南、湖北、贵州及重庆四省市交界地区的娄山山系、武陵山系和大娄山系以北地带;湘西地区主产于凤凰、花垣,黔东北地区主产于思南,鄂西南地区主产于恩施; 产区群体数量: 群体总量24.75万头;贵州地区13.13万头,湖南地区9.38万头,湖北地区1.2万头,重庆地区1.16万头,其中能繁母牛13.79万头头,公牛2.58万头; 国家级保种场:湖南德农牧业集团有限公司(湘西牛); 种场存栏数量:核心母牛群500头,12头种公牛共12个家系; 种群生产性能:日增重0.27kg,平均屠宰率54.6%,净肉率37.8%,剪切力4.8(以湘西地区为例)。 9、大别山牛 中心产区:大别山南麓,湖北省黄陂、大悟等,安徽省金寨、岳西等地; 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太湖县久鸿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种场群体数量:种公牛17头,能繁母牛152头,12个家系; 生产性能:日增重0.75kg-0.9kg,屠宰率50.6%,净肉率41.2%; 养殖企业:太湖县八百里牧业发展有限公司; 养殖模式:企业+村级集体+农户; 存栏数量:百里镇,1.2万余头; 10、文山牛 中心产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广南、富宁等八县; 产区数量:2005年,66.17万头,其中公牛23.16万头、母牛43.01万头; 保护区:文山州广南县八宝、南屏、黑支果三个乡(镇); 核心育种场:云南谷多农牧业有限公司; 生产性能:屠宰率44.9%,净肉率36.8%。 11、雷琼牛 主产区:雷州半岛的徐闻、雷州、遂溪及海南省海口市的琼山区; 产区群体数量:2005年,群体总量42.02万头; 生产性能:屠宰率52.1%,净肉率40.4%; 杂交改良:雷琼牛+和牛;日增重0.42kg,屠宰率59.78%,净肉率47.67%。 四、产业前景展望 1、提质增效措施 品种:纯化地方黄牛品种,选育饲料报酬高、经济性质优异的种群,提升地方黄牛品质和数量的快速增量 品牌:挖掘地方品种文化和促进传统产品升级,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形成区域性地理标志品牌政策: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地方品种选育长期扶持力度,推动本土牛肉分级标准,促进本地肉牛产业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 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技为引领、政府为指导的商业模式,培育中国黄牛产业集群 升级:加强技术培训和成果转化力度,提升企业软实力;加大信息化和智能化设施设备应用 2、思考 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生物医药方向发展); 增量——群体规模数量太小了(高效繁育技术); 有针对性的持续的选育; 育种素材的挖掘与保存; 现代分子生物学运用——基因编辑(技术、费用)。 《肉牛引进品种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郭 宏 天津农学院二级教授 一、肉牛引进品种的发展现状 我国先后主要引进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利木赞牛、安格斯牛、短角牛、和牛、海福特牛、皮埃蒙特牛 、婆罗门牛等国外肉牛品种作父本,研究确立了与本地黄牛二元、三元杂交优势组合高效利用模,同时也培育了一些新品种。 二、存在问题 1、注重引进,不注重纯繁; 遗传多样性:国外优良品种通常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肉质和产奶性能。忽视本土品种独特的遗传特性和适应性,长期依赖引进品种可能导致本土遗传资源的流失。 产业依赖性:消费者对某些国外品种的肉牛产品有较高的认可度。过度依赖国外品种可能增加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 2、杂交改良无序; 缺乏规划:杂交改良活动往往缺乏长远规划和科学指导。 盲目性:部分养殖户和企业在杂交改良时存在盲目跟风现象。 遗传稳定性差:无序杂交可能导致后代遗传稳定性差,影响生产性能。 疾病风险:杂交可能引入新的疾病风险。 3、对培育新品种的贡献不大; 适应性问题:引进品种可能在适应性上存在局限,不适合所有地区。 资金和技术支持:新品种培育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政策导向:政策对育种方向的影响,可能偏向于短期效益而非长期可持续发展。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可能更倾向于引进品种,影响本土品种的培育和发展。 4、种源卡点 除华西牛在肉用西门塔尔类群上取得突破外,其他类群的引进种源性能水平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如我国引进较多的大型品种:兼用型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利木赞牛、比利时蓝牛等。 高档雪花牛肉生产群体性能不佳,如我国近年大批引进的安格斯牛、海福特牛等,尤其来自南美的群体,因相关国家主要依赖北美供种,性能水平本就存在差距,我国引入的群体水平更降一等。 我国从大洋洲引进的和牛群体,不但与种源来源地群体的育种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与日本本土和牛的性能水平差距更大! 地方特色种群的肉用选育严重滞后,利用五大地方良种,只培育了延黄牛和夏南牛。其他种群,只培育了云岭牛。 5、技术卡点 肉牛联合育种机制仍需完善。我国肉牛联合育种组织刚起步,肉牛种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种业集中度较低,缺乏航母级企业; 肉牛遗传资源保存、开发与创新利用不足。我国已初步建立种质资源保存和评价技术体系,同时已开始筹建畜禽种质基因库; 亟需构建不同类型群体的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我国肉牛品种繁多,单品种基因组选择技术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牛种资源和肉牛种业发展,目前我国基因组选择平台的参考群体规模小,多品种基因组选择平台尚处于构建阶段; 亟需发展高效安全的基因编辑技术。我国研究更多属于跟踪型或应用拓展型,未掌握相关领域核心技术,在基因编辑原创性底层技术领域,目前原始专利主要由外国控制; 肉牛胚胎工程生产技术相关研究有待加强。我国肉牛在母牛发情精准鉴定、同期发情、定时输精以及OPU-IVF等技术的研究相对滞后,技术方案不够成熟,无法实现大规模应用; 肉牛育种群及数据库等基础性建设仍然薄弱。我国肉牛遗传评估工作起步较晚,多个品种的育种群规模不超过400头,和发达国家差距巨大;我国没有实际意义的品种性能测定站,导致育种水平和产业生产效率落后; 肉牛智能化表型测定与收集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我国少数企业和科研单位,研发了肉牛静态和动态下体尺图像采集方法等,但整体设备的精确度、测定效率和智能化程度都还较低,尚处于技术研发初始阶段。 三、对策分析 1、在发展现代肉牛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中国黄牛品种资源优势。 2、在本品种内加强肉用选育,不断提高其肉用性能,又要对引进的用于作父本的国外肉牛品种加强选育,不断提高其肉用性能和种用价值。 选育:要充分发挥和保护中国黄牛遗传资源优势,对引进品种加强选育,不断提高其肉用性能和种用价值。 杂交:要把中国黄牛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细嫩的优点和引进品种生长速度快、产肉多、优质切块率高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杂交优势。 (1)加强引进品种及其杂交后代选育,切勿重“杂”轻“育” 首先,要逐一筛选引进的肉牛品种,对不符合种用要求的品种或个体要坚决淘汰; 其次,要加大对杂交后代优秀母牛的选留强度。要有计划地选留一批个体表现好的杂交后代母牛,不断巩固遗传进展,努力增强肉牛产业发展后劲; 要强化种公牛选育和后备种公牛的培育,提高其供种能力; 注重引进品种的纯繁和本品种选育。 (2)明确改良计划和主攻目标,切勿随意改变 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肉牛改良计划和明确的主攻目标。 其次,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予以长期大力支持。 另外,还要不断加强全国性或区域间合作与交流。 (3)保护利用好本地牛种资源,切勿盲目引种 首先,不要陷入“改良只是杂交改良”的误区。 其次,有目的的引进肉牛品种,不要盲目引种。不能单纯追求“新、奇、特”品种 ,更不能“是种就引” “见种就引”。 (4)做好选种选配和配合力测定,切勿盲目杂交 杂交改良符合改良的方向。 要明确选配方法,做好配合力测定。明确不是“品种越多改良效果就越好”和“杂交代数越多效果就越好”的指导思想,一般选择1-2个外来父本即可,要正确选择父本或终端父本。 《中式烹饪牛肉分类分级标准体系建设思路》 臧明伍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优质功能畜产品创新团队执行首席 一、主要国家牛肉质量分级标准概况 1、牛肉定义与分类 2023年,我国牛肉产量753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7.8%,比2018年增加0.3个百分点。 美国牛业协会等将牛肉(BEEF)分为三种类型:胴体12-13肋间肌内脂肪含量≤10%的胴体产出的肉称为西餐红肉;含量10%-20%的胴体产出的肉称为花纹牛肉;含量20-40%的胴体产出的肉称为雪花牛肉。 主要国家牛肉质量分级两大趋势:趋瘦型(欧盟)追求肌肉丰满度和适度脂肪含量(3%以下);趋肥型(美澳、日、韩等)追求肌内脂肪含量14%以上。 二、我国牛肉生产消费及分级标准现状 1、从肉牛养殖生产结构看,我国肉牛地方品种750.3万头,占比18%;杂交牛群体3534.3万头,占比82%。杂交牛以两杂牛为主,存栏2788.4万头,占78.9%,其次是夏杂牛134.6万头(3.81%),五杂牛64.4万头(1.81%)等。 2、特点:从肉类流通消费方式来看,热鲜肉、凉鲜肉长期是我国肉类消费的主体方式,占比约面60%,鲜肉消费是主体。 3、我国牛肉家庭消费烹饪方式占比依次为炒制(34.07%)炖制(24.16%)、酱卤(2.89%)、煎制(12.75%)和涮制(11.17%)。 嫩度、香气、滋味是中式烹饪方式消费者最关注指标,结合其形成途径及我国肉牛养殖产业实际,嫩度是分等分级的重点指标。 除感官指标外,营养成分、饲养方式、品种和产地也是消费者重点关注的指标。 三、牛肉品质特性与质量分级的科学内涵 牛肉的食用品质评价指标体系 色泽+嫩度+持水力; 肌内脂肪含量及脂肪酸比例; 蛋白质含量量及氨基酸比例; 滋味; 香气。 四、中式京烹饪牛肉分类分级标准建设思路 以烹饪分类为主,以品种分类为辅。 互动交流:中国肉牛破圈之道 主持人:刘强德 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 臧明伍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优质功能畜产品创新团队执行首席 邵 堃 呼伦贝尔肉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戴文建 大肥牛集团董事长 程 强 甘肃旭康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巍泽 皓月集团品牌市场总监 李 杰 内蒙古肉牛产业协会会长 李 蔚 北京国科诚泰农牧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 韩志辉 光华博思特营销咨询机构总裁 戴文建:中国肉牛产业缺人才,缺资金。通辽做的越来越好,同时,目前肉牛行业缺平台。农业跨度大,肉牛产业需要平台型企业。牛超市是一个平台,也是一个体系。 王巍泽:提出“五化”,即科技化,产业链进行延伸;标准化,从流程到餐桌标准化流程;特色化,面对消费降级,要针对市场有特色定位;品牌化,先有品才有牌,产品是基础;产业化,有产业链才能抵御风险,肉牛产业已经延伸到文旅产业。 程 强:在目前牛肉价格低迷的情况下,平凉红牛价格一直很坚挺,有效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邵 堃:全国的肉牛屠宰场超万家,规模越大越难。从产品分类来看,90%以上是鲜肉,市场空间有限;渠道上大型超市改用进口冷鲜肉,中小超市、农贸市场为主要渠道,开始走自营专卖。另外需要考虑的是进口,因为国外养殖成本较低,出口到中国利润空间大。 李 蔚:目前肉牛养殖成本居高不下,主要原因一是饲料品种单一;二是信息孤岛,各个环节没有联动;三是自动调度系统,生产管理段等需要实现自动调度,养殖端也要与终端信息实现调度;四是要高度重视管理成本。企业管理需要做好与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协同,实现与管理效率的联合。 臧明伍:中式牛肉品分类是国家重大工程,目前正在围绕产区、销区进行布点,开展指标发掘、采集,相关标准框架已出,需要进行完善。无论是育种还是消费,要形成两条线,通过标准构建,为产业提供支撑。在破局方面,延伸产业链,精深加工布局;构建新模式;创新新需求,创新消费场景;努力走出去,头部企业可以做成预制食品等走出国门,系统布局。 韩志辉:一定要差异化价值记忆;要表达自己的专有属性;构建价值传递和价值生态圈。 李 杰:肉牛产业在破局、可持续发展方面,一是呼吁国家层面宏观调控;二是要从产业内部找突破,全面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养殖水平;练好内功,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在品种方面,要品种差异化;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建立中国自己的标准很有必要,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消费者。2023年,所有肉类产业中,牛肉是唯一增长的产业,发展前景很好,是朝阳产业。 《中国肉牛产业的大时代才刚刚开启》 戴文建 大肥牛集团董事长 1、中国肉牛产业回归正常的开始 以前:肥牛1300斤x20元\斤=2.6万;架子牛:500斤x25元\斤=1.25万;增重利润1.3万。现在,肥牛1300斤X14元斤=1.82万,架子牛500斤X15元\斤=0.75万,增重利润1.07万。 2、中国肉牛产业的未来 依据国内“北繁南育”的养殖特点,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做配置,分为西北牛源产业带补栏地区、东北牛源产业带核心牛源地区、华北华中规模化育肥带、华南散养及少量繁殖地区。 3、大肥牛:大肥牛肉牛交易平台、平台带动共同富裕、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小规模,大产业;十头户,百头场,千头村,万头镇,达到印度3亿头牛存栏可解决300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提供5亿头猪的肉蛋白供应。 《牛人牛市交易创新—经纪人创造数据价值》 李广凡 辽宁泓裕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牛人牛市交易创新行动计划概述 1、牛人牛市:市场规模。2023年中国活牛总存栏量1.05亿头。 2、牛人牛市:交易流通背景。 交易场景:20000亿+ 北牛南运:1500万头/年 线下市场:3000家+ 从业人数:100万+ 3、牛人牛市:供需失衡变革在即。 4、行业核心问题及趋势: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出栏集中产能提升、牛肉进口库存挤压、交易链条整体承压。 二、活牛经纪人的核心作用及教据价值创造 1、现状 组织形态:个人及个体工商户占主导 地域分布:重点区域省/市/县三级全覆盖 经营模式:买卖、信息、复合三种模式 职业发展:无序、自由、缺乏必要规范 2、职业新用语 3、职业新标签 职业规范化、成为交易的核心角色、强化数据驱动。 4、创造数据价值:信息桥梁作用、推动市场流通、职业角色转型、创造数据价值。 三、全国活牛交易价格指数和发布系统的建立 1、现货价格指数:系统建设 2、关键作用:市场透明度提开、市场效率提高、期货价格发现。 四、活牛期货交易的可行性及量变作作用 1、面临的问题 市场规模与标准化; 流动性与参与者接受度; 现货市场基础与区域性差异; 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 2、可行性方案 国际经验借鉴; 设计期货合约; 设立实物交接库; 制定风险管理与监管框架; 试点与逐步推广。 3、活牛期货:作用及重要性 价格发现 价格趋同 套期保值 风控工具 投资工具 提高流动性 4、产业新场景 现通期:打通现货与期货市场流通体系; 上通下:产业链上下游链接和协同; 内通外:国内交易所与国际市场联动; 牛通肉:生产与终端市场供需精准对接。 五、基于双价格指数所形成的数智新基座 1、人+数据双轮驱动 进程如下: 经纪人职业化:活牛经纪人标准化、规范化创造数据价值。 活牛价格指数:全国活牛交易价格指数发布系统,提升交易公平透明度。 数据驱动行业转型:设立活牛期货合约种,稳定价格促进流通。 数智化新基座:全产业链一体化协同,共同推动行业发展。 2、行业新生态 行业深耕、区域拓展、生态繁荣。 《智能饲料 智能盈利》 张娜娜 北京大鹰美尔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养殖项目部主任 功能1:拍照识牛 品种鉴定 可以通过拍照识牛,辨别牛品种及代数,了解牛的生长潜力。 功能2:智能称重 增加了智能互联模块、智能摄像头、智能耳标的智能秤。 功能3:疾病诊断 筛选5个典型症状,秒秒钟诊断疾病,并给出建议治疗方案以及用药和药的价格。 功能4:牛群档案 掌握牛群生长趋势。 记录养殖过程存在的问题。 功能5:智能配方功能 营养更精准 配方更高效 功能6:健康中心 一目了然牛群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方案。 应激处理、驱虫健胃、牛圈消毒警报提醒。 功能7:牛场监控 帮助养殖实时监控养殖牛群采食、反刍、趴卧等养殖过程中牛群细节,实现远程监管养殖场,并给出有针对性的方案。 功能8:成本管控 只要定期输入,各项原材料,库存随时可查。 分类详细、全面 功能9:智能反向定制饲料。 《新质生产力赋能牛产业的深度探讨与实践》 黄正勇 北京泽牧久远生物科技研究院技术总监 一、新质生产力的六个内涵特征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1、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强调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2、高科技:新质持产力具备高科技属性。 3、高效能:新质生产力追求高效能的生产过程,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4、高质量:新质生产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高,能满足市场的高端需求,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5、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生产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作用下的再次升级。 6、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力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资金、技术、劳动力、数据等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 二、新质生产力在牛业上的应用和趋势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人工智能。 三、肉牛业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人 人是生产力三大要素中最活跃出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小型肉牛养殖企业应用新质生产力要因人、机、料、法、环、测而宜。重点是要量力而行。 肉牛产业如何拥抱新质生产力?首先要认识当前存在的问题 重视治病、轻视营养。 饲料产品、重价不重质。 饲草低质、气味难闻。 粪便过料、熟视无睹。 重视经验、轻视技术。 冬天喝冰水、夏天日光浴。 圈舍环境差、牛蹄四季泡粪尿。 驱虫走程序、喂料看肚子。 一料喂到底、一草喂到底。 不知何为酸中毒。 滥用乱用错用添加剂。 滥用药乱用药错用药。 四、肉牛产业如何拥抱新质生产力?首先要解决当前的问题。 重视营养,营养不良是百病之根。 饲料只有买错的,没卖错的。 饲草低质,气味难闻。 用了牧肽宝,粪便排的少。 靠行情赚钱?靠技术赚钱? 冬天喝热水,夏天要避暑。 驱虫一定要用两种以上的药物。 学会识别和使用添加剂。 双效瘤胃宝,咀嚼次数真不少。 要分阶段给草给料。 药比草比料贵,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 五、肉牛产业未来新质生产力的内容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人工智能应用; 做好良种良繁工作; 普及和提高过瘤胃技术; 节能减排、降低粪污、做好平衡营养; 提高屠宰率,降低长肉成本; 优质牛肉; 控制劣质牛肉进口。 《饲喂机械的性能与配置对牧场效益的影响分析》 张贵宝 青岛友宏畜牧机械有限公司销售总监 一、公司介绍 二、规模牧场饲喂机械配置选型 1、全日粮机选择: 固定式(饲喂中心、中央厨房) 移动式(牵引、车载) 2、全混日粮机选型依据: (1)采食量 日粮机选型:单次制作能力不小于5吨或5的倍数吨。应选用16m³或30m³ (2)饲喂时间 三、全混日粮机性能对牧场的影响 软件: 均匀度-----影响日增重 颗粒度-----影响采食量 体积利用率--影响吨能耗 硬件: 设备材质----影响寿命 主部件配置--影响稳定性 四、智能化饲喂中心 1、概念:全日粮自动化制备及精准投喂的智能化饲喂系统。 2、组成 全价精饲料生产与给料 粗饲料预处理与倒运 粗饲料自动给料 液体饲料自动给料 日粮制备 日粮投喂(剩料收集) 3、效益 实现精饲料的自己自足 日粮(到嘴)无限接近配方 节约原料 降低能耗 智能可溯 《利用数智化技术提高肉牛养殖竞争力》 赵金石 北京历源金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产业背景及新牛人能做什么? 新牛通:数据连接上下游大模型AI赋能产业链。 新牛人:数智牧场管理系统;数智牧场管理规范;数智牧场人才培养。 智能设备数据物联,AI驱动 二、如何建设数智牧场? 1、数智化架构。 2、驱动高效管理。 3、高效育种。 4、精准饲喂。 5、体高体重体尺体况(视觉智能)。 6、健康监测(新型传感器技术)。 7、业务财务一体化。 数字化转型4个方面:数字化运营(风险管控、有对标、有预警)、数字化执行(流程标准、周计划、派工单、任务单)、数字化决策(指标体系)、业财一体(财务体系)。 三、如何利用新牛通大模型系统服务养殖? 1、基于大模型的行业智库。 2、饲料、动保、育种企业利用数字化服务养殖。 3、基于数据建立肉牛个体价值评估体系。 《肉牛产业体系智能调度交互系统前沿技术探究》 丁文鹏 北京国科诚泰农牧设备有限公司运营总监 一、生产调度 设备:充分利用牧场现有设备即可,无需增加过多支出;智能设备。 数据采集:传感器、物联网、分布式存储、数据库管理。 数据分析:AI深度学习、数据挖掘算法、机器学习。 生产自动调度:优化养殖环节,实现精准饲养,环境控制,疫病防控,提高生产效率。 二、场景调控 TMR饲喂机器人 堆料机器人 自主环控 激光驱鸟器 安全生产联动调度 三、终端调度 市场需求信息联动 库存管理与配送调度 四、全产业链调度 养殖户/牧民与产业链实现调度,实现信息共享、整合、分析和布局,对风险管理和应急响应实现提升。 《应激期牛只抵抗力提升及瘤胃调控技术》 孙 建 大北农反刍科技集团蒙东区技术总监 一、肉牛运输应激的产生及不利影响 1、什么是应激反应? 一切外界和内界因素的改变,导致动物生理和心里的改变过程叫做应激反应,包括环境应激、营养应激、生理应激、社会应激、运输应激。 2、运输应激 运输之前的应激:驱赶、母子分离时间、待交易时间过长。 运输时的应激:车内设施(垫草、苫布等)、拥挤度、颠簸争斗、踩踏等 运输后的应激:气候、温度、速度、晕车、运输距离远、饲养环境变化、禁食期-抵抗力降低。 3、运输应激带来的影响? 运输车上不提供饮水和饲料;运输过程中处于禁食期;6月龄以下牛只最长禁水期为24小时;6月龄以上牛只最长禁水期为48小时。 禁食12小时体重下降6%;禁食24小时体重下降8%;禁食48小时体重下降10%;禁食96小时体重下降12%。 4、入栏应激而导致的状态 精神沉郁:对外界的变动不敏感,无精打采。 食欲表现:瘤胃充盈程度差、采食及反刍异常。 呼吸表现:呼吸姿势、频率、咳嗽、唾液。 体温表现:39度左右。 二、肉牛运输应激的防控技术 1、应激与营养的相互性 饲喂次数: 2次 饲喂时间: 建议05:30; 18:00(夏) 采食时间 拴系:800斤前: 1-1.3小时/次、800斤后: 0.8-1小时/次 散养:自由采食 注意事项: TMR现做现喂;投料后拍照上传;水分适宜50-55%;动物福利(从不暴力驱赶)。 2、入栏应激处理流程(架子牛) 当日:下车后长效抗生素(落地针)。驱虫药针剂、直接饲喂、电解多维及葡萄糖粉(连续投喂7天)。观察牛群状态后,选择是否使用,麻杏石甘散拌料,连用7日。 第2日:驱虫(血虫);观察牛状态,发现异常牛只,马上转群测量体温。例:发现血便,考虑球虫。 第3日:长效抗生素;口蹄疫疫苗、结节病疫苗,两种疫苗间隔10天。 第5日:长效抗生素;驱虫(血虫)。 第7日:驱虫药针剂 第15日:口服驱虫药;血液原虫检测,查看驱虫效果,决定是否加强驱虫一次;每日巡视牛群健康状况,发现异常牛只及时进行处理。 3、应激期饲喂模式(500斤左右):促进采食——营养均衡 —— 缓解应激。 4、肉牛运输应激的防控技术 选择优质牛源 选择有经验的技术人员 运输前的预防 加强运输过程中的防护 选择合理的时间 到场后的管理 三、大北农系统营养解决方案 1、应激调控:抗生素干扰提升抵抗力,提升采食量。 2、免疫增强:DMI2.5%-2%。 3、日粮营养调控:能量蛋白平衡、钙磷比平衡。 4、胃肠健康调控:平衡瘤胃微生物菌群、提升消化能力。 5、采食调控:定时定量、保证饲料稳定。 6、经济效益:关注增重成本。 四、育肥牛阶段管理及程序——关键点 过渡期:适应期观察。入栏应激标准化流程处理。 生长期:蛋白质、实现骨肉同涨 黄金期:关注瘤胃健康,避免酸中毒 冲刺期:冲刺出栏,增加营养浓度 日粮配方10-15天做微调; 避免加料速度过量、过快; 观察牛只消化、采食; 除驱虫后健胃之外,育肥后期每1-2月健胃5-7天。 《构建肉牛线上交易平台,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李玉福 农信数智副总裁、数字供应链总经理 一、产业现状 1、牛羊产业稳中有升,产业规模连年上升。 2、产业相关性分析:牛肉价格受猪肉价格不大,受国际肉价影响最大,更多关注供需关系的匹配和成本的降低。 3、通辽肉牛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关键 (1)产品力:通过品种改良、优化饲草供应,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相关指标标准化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 (2)供应链服务:依托线上交易,提高供需双方的透明,减少中间环节,结合竞买、预售等模式促进产销衔接,结合供应链金融、生物资产贷款、支付结算、履约交付及售后等服务效率。 (3)产业链延伸:围绕产业链发展,建立产业链交易协同平台,发展精深加工,结合创新产品和营销模式,实现产业链延伸发展。 总结:优化一产结构,引进产业链资源(供应链金融、食品研发公司、食品厂家)。 筑巢引|风搭建肉牛产业平台。 二、通辽肉牛交易开展情况 1、商品流动标准化:商品与会品管理系统。 2、农产品交易数字化:肉牛交易管理系统。 3、配套服务网络化:服务集成与管理系统。 4、政府监管智慧化:大数据中心。 三、未来构想 1、三品(公用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品牌)一标(标准化肉牛流通体系),孵化地域品牌,打造以通辽为圆点的肉牛品牌中心 2、立足通辽,覆盖全国,建立统一大市场,打造肉牛贸易集散中心。 3、将产业与金融打通,产融结合,打造通辽肉牛金融服务中心。 4、数实结合,最终构建中国肉牛大数据中心。 5、以交易为切入点,后期逐步推进1+5+N产业数字化系统,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打造到产业应用,全面推进全产业、全要素、全场景数字化。 6、最终实现“数字+实体”模式的农业产业CBD,探索肉牛创新发展之路。 7、以单品为切入点,横向打造其他农产品数字化平台,构建数字农业大脑。 8、扎根产业聚焦区城,为各方带来收益实现共赢。 对农民:归拢采购需求,在线发起集采,降低采购成本;拓宽营销渠道,提高议价能力,提升销售收入;消减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提高销售利润;聚集的产业要素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产业服务。 对产业:聚链强链的抓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破除信息壁垒,降低采购成本,提升销售售价;借助地域品牌效应做大做强产业。 对金融机构:搭建了金融与产业对接的桥梁;增加银行开户数;线上交易,形成资金沉淀;供应链金融服务有据可依。 对政府:统筹管理肉牛交易流通,提供监管与决策依据;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繁荣市场;提高当地GDP水平,将交易GDP转变质量更高的数字GDP;建立了农产品统一大市场标杆。 听课笔记由成都大帝汉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周斌现场整理,内容未经报告者本人审阅,有所疏漏在所难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