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小字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最新更新

听课笔记完整版 | 2025年四川省饲料行业年会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5-04-03 12:01来源:四川饲料工业协会

3月27-28日,一年一度饲料行业盛会——“2025年四川省饲料行业年会”在四川成都成功举行。经大会组委会授权,成都大帝汉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周斌、李思勉现场整理会议听课笔记,现予以分享。感谢所有讲课专家的精彩分享。

《我国畜牧饲料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及应对措施》

图片

王宗礼 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

王宗礼副会长在报告中,从发展现状、未来前景、应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1.发展现状

(1)波折发展的家庭副业阶段(1949-1978):重点解决肥料供应和种植业副产品利用问题。畜牧业成为农业中最早市场化的产业。80年代中期开始,在养殖领域出现了专业户和重点户。这一阶段是畜牧业发展速度最快的黄金时期,畜产品短缺的局面得到彻底扭转。
(2)快速发展的数量扩张阶段(1979-1995):重点解决不够吃的问题。畜牧业成为农业中最早市场化的产业。80年代中期开始,在养殖领域出现了专业户和重点户。这一阶段是畜牧业发展速度最快的黄金时期,畜产品短缺的局面得到彻底扭转。
(3)调整发展的质量优化阶段(1996-2015):重点解决质量安全的问题。畜产品紧缺和卖难交替出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快速发展,小农户加快退出养殖业,转向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法规、强化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方面。
(4)绿色发展的方式转型阶段(2016-2019):重点解决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促进生产生态和谐发展,初步构建起“5项制度+1项机制”为核心的制度框架体系。至2019年底,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规模养殖场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3%,分别比2015年提高15个和43个百分点。
(5)高质量发展的格局重塑阶段(2020-):重点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特征: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肉蛋奶消费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深入推进,畜牧业产业素质持续提升;2024年全国畜禽养殖 规 模 化 率 达 到73%,比2020年提高6.5个百分点;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健仔数(PSY)达到20.4头,比2020年提高1.8头;奶牛单产达到9.4吨,比2020年提高1.1吨;生猪规模屠宰厂数量占比和屠宰量占比分别达到 45.6%和 94.7%,比2020年分别提高了11.4个和6.5个百分点。
守住了安全底线,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较好水平;
粪污资源化成效显著,畜牧业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动物疫病防控有力有序,疫情形势总体平稳;
畜牧兽医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依法治牧基础更牢靠;
(6)饲料产业发展现状
饲料行业作为工业门类,是链接种养、融合工农的纽带产业,构建起涵盖饲料原料、饲料、饲料添加剂、饲料机械等各环节的完整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规模仍居历史较高水平:2024年,全国饲料工业总产值 12,621亿元,比上年下降10.0%。2024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31503万吨,比上年下降2.1%。
饲料质量安全水平稳中向好;
企业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2024年,全国年产百万吨以上规模饲料企业100万吨以下规模集团34家,合计饲料产量占全国的55%。有7家企业集团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
行业创新加快推进。饲料新产品研创积极性不断加大,通过评审的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天然植物提取物等绿色高效新产品明显增多,有力促进了行业提质增效。
2.未来前景
(1)明确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要建设“现代养殖体系”、“动物防疫体系”、“现代加工流通体系”“持续推动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
自给率目标: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奶源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禽肉和禽蛋实现基本自给
产业素质目标:到2025年畜禽养殖规模化率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0%以上和80%以上,到2030年分别达到75%以上和85%以上。
(2)肉类消费结构变化预测:调生猪、增牛羊、促家禽。
(3)挑战
挑战1:消费基数大,保供压力大:与2000年相比,2024年,肉、蛋、奶人均消费量分别增长了55.5%、47.3%和378%,肉类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禽蛋已超过发达国家水平。2024年,猪肉、牛肉、羊肉、禽肉占肉类比重分别为58.5%、8.0%、5.3%、27.2%。猪肉吃得多,牛肉、禽肉、奶制品吃得少。保障肉蛋奶供应是压倒一切的首要政治任务。
挑战2:资源压力大,蛋白饲料资源短缺。饲料中豆粕用量占比偏高。
挑战3:集中度提高,资本化风险加大。养殖场户数量庞大,我国有畜禽养殖主体6500万个,从户数看,规模以上的只占1.7%,小散户占到98.3%,典型的小规模大群体。中小规模养殖户仍是稳产保供的重要支撑,我国有32%的生猪、63%的肉牛、51%的羊肉、24%的奶牛、15%的蛋鸡和12%的肉鸡都是由小散户生产。2023年,全国排名前20位的现代化养殖企业共出栏生猪近2亿头,生猪出栏量占比27.4%,较2019年提高约16.7个百分点。集中度提高带来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资本化,总体风险可控,但如何加强风险监测监管是一个巨大挑战。
挑战4:产业链条长,一体化程度低;
挑战5:环保要求高,粪污处理压力加大;
挑战6:牵涉范围广,不确定因素(动物疫情风险、进口冲击、舆情风险)影响加大。
3.应对措施
新时代畜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保障畜产品供给、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加强人畜患病防治、发展绿色环保养殖建设和美乡村。
(1)建立现代养殖体系
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智慧畜牧业;
提升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智能化水平;
加强政策项目、金融信贷支持保障。
  (2)加快种业创新
提高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
组织实施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
加快良种繁育与推广;
加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
(3)深入实施养殖业节粮行动
围绕各环节全链条综合施策,推动节粮降耗、降本增效;
推广低蛋白多元化精准饲料配方技术;
积极拓展饲草料供给来源;
发展优质饲草产业。
(4)强化疫病防控
落实动物防疫主体责任;
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建立健全分区防控制度;
提高防疫监管服务能力。
(5)加快绿色发展
坚持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
探索多元化利用渠道;
加强项目扶持,加大宣传引导。
(6)构建现代加工流通体系
坚持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
优化以生猪为重点的屠宰产能布局;
支持加工、储存、运输冷链体系建设;
促进一二三产链融合发展。
(7)强化政策保障
落实畜禽产品稳产保供省负总责要求;
稳定用地、金融和环保等长效性基础政策;
用好财政政策资金补短板,比如饲草、牛羊、资源化利用;
监测预警、典型示范、宣传引导、执法监管。

《四川饲料工业现状与发展思考》

图片

陈代文 会长(四川省饲料工业协会)

一、历史悠久,基础扎实

四川省饲料行业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坚实的基础。第一家饲料企业诞生于1979年,标志着饲料行业的起步。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四川省饲料行业经历了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稳定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多个阶段。

在初级发展阶段,1984年,第一家外资企业正大入驻四川,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随后,1986年刘汉元创办了第一家饲料厂,进一步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在1992年,四川省就成立了第一个由国家工商局批准的私营企业集团,标志着进入快速阶段。进入21世纪,希望、通威、铁骑力士等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四川省饲料行业的领军企业,为行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工业饲料产量2012年首次突破1000万吨。

在创新发展阶段,四川省饲料行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融入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饲料与养殖的融合发展。这一阶段,行业不仅注重规模扩张,更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四川省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粮食产量丰富,为饲料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支持。特别是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高产,为饲料行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来源。同时,四川省还拥有丰富的非常规饲料资源,如农产品加工副产物、植物及其他生物质,如菜籽粕、酒糟糠麸,秸秆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增强了四川省饲料行业的竞争力。

在畜牧基础方面,四川省同样表现出色。生猪出栏和兔、蜂养殖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肉牛、肉羊、肉鸡、蛋鸡存栏量也均居全国前10位。四川省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肉奶生产基地,为饲料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畜牧业总产值的持续增长和畜禽肉类产量的稳步提升,都充分展示了四川省畜牧业和饲料行业的坚实基础。

在科研与创新方面,四川省饲料行业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创新平台良好,创新机制健全。拥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众多畜牧饲料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为行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同时,还建立了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形成了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紧密。这些科研平台不仅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还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态势良好,特色鲜明

近年来,四川省饲料行业发展态势良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在总体产量方面,四川省工业饲料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尽管在2024年出现了小幅下降,但整体产量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从饲料产量分布来看,配合饲料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也占有一定比例。这种产量分布反映了四川省饲料行业的产品结构特点和市场需求。2024年四川省工业饲料总产量1471.34万吨,同比下降3.8%,其中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分别下降3.3%、17.6%、3.5%。

在饲料质量方面,四川省饲料行业表现出色,饲料质量总体良好,原料品质时有波动。通过对受检单位、生产企业和销售门市及养殖场的样品进行抽检,发现样品合格率普遍较高。这充分说明了四川省饲料行业在质量控制方面的严格要求和出色表现。同时,行业还积极应对部分饲料原料存在的质量问题,如霉菌毒素、重金属超标以及动物性原料抗生素残留等问题,通过加强监管和自律,确保饲料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在结构变化方面,一减二增。2024年猪料占68%,禽料25%,水产4%,反刍1.2%。2023年分别是70%,24%,4.2%,1.2%。产值升降幅度与产量升降不同步。

企业数量增加,行业集中度提高。2024年饲料企业575家(+28),饲料加工企业372家(+10),发放许可证681家次。

在饲料使用方面,四川省饲料行业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随着饲料养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体化企业配合饲料产量占比逐渐提高,一体化企业配合饲料产量占全省82.6%,。同时,饲料使用方式也发生变革,从袋装为主转变为散装为主,从固态饲喂转变为液态饲喂。配合饲料总产量1396.60万吨中,散装料704.57万吨,占50.4%,其中自用占70.7%:外销占29.3%。袋装料的92.4%用于外销。-体化企业的散装和自用料比例高于全省平均值。这些变革不仅提高了饲料的使用效率,还降低了养殖成本和环境压力。

此外,四川省饲料行业还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品牌建设等措施,不断提高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行业还注重与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为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变局在变,挑战在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四川省饲料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局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源、资金、市场等要素的竞争日益激烈。四川省饲料行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建设与合作。同时,还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应对能力,以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技术壁垒等外部风险。

在科技信息化方面,四川省饲料行业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技术创新。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此外,加强合成生物学研究,开发新型营养源、生物活性物质、代谢调节物、保健物质等,实现智控营养“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

产量产能过剩,竞争愈加激烈;生产水平低,综合效益差,竞争力不强,年消费3亿吨工业饲料3-4亿吨自配饲料。年耗玉米豆粕>2亿吨,10%以上玉米、80%以上豆粕依靠进口;总产值4万亿,占农业30%,生猪占畜牧50%。种业自主率低,健康问题突出,药物用量大,死淘直接经济损失>2000亿/年。满足优质、保健、低价畜产品和生态环保养殖的社会需求任重道远!

品种问题(种业安全)、饲料问题(粮食安全)、疾病问题(生物安全)三座大山,压力山大。饲料工业使命重大,如何保障畜禽健康(吃出健康),如何发挥遗传潜力(吃出水平),如何少用粮少排放饲料问题(粮食安全),如何少用粮少排放(吃出和谐)。

四、未来饲料,何去何从

面对未来饲料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要求,四川省饲料行业需要认真思考和规划自身的未来发展路径。

首先,需要认清自我并扬长补短。在优势方面,四川省饲料行业拥有政府高度重视、市场需求大和基础条件好等优势条件;在劣势方面则存在优质原料不足、产业结构不佳和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劣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四川省饲料行业需要加强自身建设并推动产业升级。

1.政策引领与支撑保障

(1)科学规划,明确目标:四川特色饲料养殖模式(四川种,四川料,四川模式,四川效)。

(2)瞄准新质生产力,在三要素(人员、资料、对象)上给予政策与条件保障,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生态。

2.职能重塑、模式创新

饲料养殖职能重塑:业务专一,技术精准,市场稳定,风险共担,效益共享。

3.发展上游,做精下游

上游关键:物理化学生物学融合技术;

下游关键:饲料配制与饲料调制。饲料配制技术=营养结构平衡技术。

营养结构平衡:四大营养要素之间的数量平衡,营养素消化释放与转运的同步性,肉蛋奶蛋自合成时养分供应的同步性。

全价饲料:营养结构平衡,同时满足动物和肠道微生物需要、保障动物健康和发挥生产潜力的饲料。

全局饲料:生产全程各阶段饲料之间的系统平衡,包括若干个全价饲料。

4.科技创新,交叉集成

还原论:纵向深入,点突破,面失衡。

系统论:子系统独立性互作性整体性。

发展动物营养生物学。

动物营养学基础研究重点:脑-肠-肝-靶组织营养生理轴;特别关注肠肝营养。

发展饲料化学生物学:四大数据库(化学数据库、营养价值数据库、非营养价值数据库、抗营养效应数据库)。

饲料生物学价值评定方法:准确、快速、动态、整体、便捷。

研究采食调控技术:最后一公里,饲料工业/养殖业第一要素。

5.建好协会,当好桥梁

协会建设:强化理事会,增加专职人员,创新运行机制;

承接任务:宣贯政策法规,承担主管部分安排的各项工作;

服务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反映企业需求,协助解决企业疾苦。

《畜科模式:产学研架起腾飞的桥梁》

图片

李书伟 总经理(四川省畜科集团有限公司)

1. 发展历程

1936年,畜科的前身——四川省家畜保育研究所成立,这标志着畜科在畜牧业领域探索的起点。随后的几十年里,畜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1979年,畜科进入了饲料添加剂领域,成立了饲料添加剂实验厂,开始了从科研到产业化的初步尝试。这一时期的畜科,虽然规模不大,但为后续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5年,畜科正式注册成立了饲料添加剂厂,标志着畜科在饲料添加剂领域的产业化进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进入1999年,畜科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点。这一年,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升格为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同时组建了四川省畜科饲料有限公司,开启了节源减排技术研发的新篇章。这一时期的畜科,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显著成果,还在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畜科已经发展成为集动物营养和生物疫苗研发、生产、营销、技术服务和国际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公司旗下拥有多个子公司,产品涵盖饲料添加剂、生物制品等多个领域,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并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2. 创新引领

畜科集团深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因此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公司拥有一支由高层次人才组成的科研团队,包括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众多优秀人才。这些专家在动物营养、生物疫苗等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畜科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在创新平台上,畜科拥有畜禽生物制品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这些平台不仅为公司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还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优秀科研人才的加盟。同时,畜科还积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共同推动畜牧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

在科研项目方面,畜科累计承担了13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提升了畜科的科研实力和技术水平,还为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畜科还发表了大量科研论文,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科技成果奖,自主研发了有机微量元素、中华多维、中华动力酸、复合预混料等系列产品,以及生物疫苗猪伪狂犬病三基因缺失活疫苗SA215株。主持制订了乳酸锌国家标准,保证了乳酸锌的质量和安全性。主持制订了柠檬酸铜农业行业标准,新增了质量控制指标,建立了柠檬酸铜、铜和柠檬酸盐的定量检测方法。

技术创新方面,先后开发猪鸡低蛋白日粮配套技术、高效生物酶制剂饲料配制新技术、猪区域优势饲料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最优微量元素平衡技术。

3. 产业支撑

畜科集团的产品系列丰富多样,涵盖了饲料添加剂、生物制品等多个领域。其中,有机微量元素柠檬酸铜、乳酸锌等产品以其卓越的品质和显著的效果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还远销“一带一路”国家等海外市场,为畜科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在市场推广方面,畜科与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保持了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与这些企业的合作,畜科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还不断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畜科还积极参与行业盛会和技术交流活动,与业内专家学者广泛交流探讨畜牧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方向,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此外,畜科还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公司牵头成立了四川省饲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整合省内知名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资源,产学研协同攻克并转化制约饲料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为推动行业整体科技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扶贫工作,通过提供科研基地、开展技术指导和人才培训等方式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畜科还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政策要求推广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创新驱动方面,坚持政策导向与行业需求驱动(养殖效率提升需求、环境保护需求、畜禽健康与安全需求)、体系支撑驱动(产学研体系、行业内资源联动)。

4.再突破,再出发

(1)未来的畜科,坚持以科技为本,做国家需要的,做行业需要的。

国家需要:

国家战略引领:政策赋能行业发展

食品安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要求持续增强粮食和农产品供给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科技创新: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种业振兴、智慧农业、绿色技术攻关,为饲料行业技术创新指明方向。

乡村振兴: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支持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强化产业链协同,为饲料行业拓展市场空间。

国家行动方向指引:协同创新机制构建、要素保障强化。

饲料行业核心需求剖析:

技术升级需求:绿色环保饲料研发成趋势,如低抗营养因子、有机微量元素饲料,满足环保和动物健康需求。

产业链协同需求:养殖端与饲料端深度融合,提升全链条效益,企业需加强与上下游合作,优化产业协同模式。

市场拓展需求:特种饲料开发成趋势,企业需把握市场机遇,拓展业务领域。

政策驱动方向分析:

绿色高效发展:响应国家环保要求,推广低碳、无抗养殖技术,饲料行业需加快绿色转型,减少环境污染。

数字化转型机遇: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如精准营养配方、物联网监测,为饲料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2)面对未来,畜科集团将以科技为先导、靠质量求发展,加强自主创新,研发生产安全优质高效的生物疫苗与动物营养高新产品为己任,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紧跟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不断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畜科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研发方向明确:继续深耕有机微量元素领域,加快有机微量元素的迭代研发。提升生物制造、生物合成与大数据驱动的营养健康技术,实现精准营养,保障生物安全,提高养殖效益。

产学研深化合作:依托畜科院,联合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加强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通过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绿色生产体系建设:推广环保型营养强化剂,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乡村振兴赋能:推广定制化饲料解决方案,助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通过技术指导和服务支持,提高农民养殖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生物技术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图片

艾庆辉 教授(中国海洋大学)

一、水产饲料行业的现状与挑战

1. 水产饲料行业的现状

水产饲料的重要性:水产饲料是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水产饲料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产业蓬勃发展:水产饲料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 水产饲料行业面临的挑战

优质蛋白源短缺:作为水产饲料优质蛋白源的鱼粉供需不平衡,导致价格不断攀升,严重阻碍了水产饲料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寻找新型饲料蛋白源替代鱼粉成为水产饲料工业的永恒主题。

饲料添加剂的数量和质量亟待提升:尽管饲料添加剂的种类有所增加,但仍无法满足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同时,饲料添加剂的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其实际应用效果。

饲料利用率低:不合理的饲料配方设计以及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残留毒素等因素,都会降低养殖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

不能充分满足环境友好需求:不合理的饲料投喂方式导致残饵增多,引发水质恶化;养殖鱼类氮、磷等代谢废物排出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二、生物技术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1. 开发新型饲料原料

合成生物学生产新型蛋白:

技术原理: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结合生物学、基因组学、工程学和信息学等多学科知识,对生物体或生物系统进行有目标的设计、改造或从头创建。

应用实例:

乙醇梭菌蛋白: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和氨水为主要原料,通过气体发酵细菌制造菌体蛋白。该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结构与鱼粉相似,消化率较高,已实现产业化应用。

甲烷氧化菌蛋白:利用甲烷氧化菌将甲烷转化为二氧化碳,并产生富含蛋白质的甲烷氧化菌蛋白。

酶解技术生产新型蛋白:

技术原理: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对加工副产物进行酶解处理,生产新型蛋白。

应用实例:

酶解鸡浆:家禽副产物中的鸡骨架通过蛋白水解酶处理可获得酶解鸡浆,富含寡肽和游离氨基酸,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蛋白源。

酶解鱼溶浆:鱼副产物通过蛋白水解酶酶解浓缩可获得酶解鱼溶浆,含有大量的小分子多肽、牛磺酸以及矿物质等有益成分,是优质动物蛋白源。

发酵技术提高饲料原料利用:

技术原理:利用微生物发酵剂菌种改善饲料原料利用率。

应用实例:发酵豆粕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对豆粕进行处理,可以降解大分子蛋白质生产小肽,同时生成多种微生物及酶、酸、维生素、大豆异黄酮等多种活性因子,提高豆粕的营养价值。

2. 开发高效饲料添加剂

合成生物学高效合成氨基酸:

技术原理:通过优化微生物菌株,提高氨基酸的生产效率和转化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开发新的氨基酸生产工艺,拓展氨基酸的应用领域,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应用实例:如甘氨酸、丝氨酸的高效合成,以及工程化大肠杆菌高水平生产蛋氨酸等。

基因工程优化微生态制剂:

技术原理: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将外源性有益基因转入生理性细菌中构建优良的工程菌株。

应用实例: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敲除双歧杆菌乳酸亚种基因组上的四环素抗性基因,提高微生态制剂的安全性。

基因工程优化抗菌肽:

技术原理:通过基因工程对现有抗菌肽基因进行改造并通过微生物表达提高其表达量。

应用实例:基于基因工程联合生信分析高效开发抗菌肽,鱼类摄食表达抗菌肽的小球藻可显著增强其对病原菌的抵抗力。

3. 提高饲料利用率

精准营养:

技术原理: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实现靶向营养干预,构建精准营养数据库。

应用方向:探究不同养殖品种、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精准营养需求和调控机制。

基因工程技术:

技术原理:利用重组DNA技术对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进行操作和改造。

应用实例: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提高植物油中ω-3脂肪酸的含量;筛选含有促进抗营养因子消除基因的乳酸菌;通过基因编辑手段提高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开发基因工程菌去除植物蛋白中的抗营养因子;培育饲料转化率高的水产养殖新品种等。

发酵技术:

应用方向:通过发酵技术改善饲料原料的适口性和消化率,提高养殖动物的采食量和生长性能。

4. 减少水产饲料对环境污染

酶制剂:

应用实例:如植酸酶的应用可以降低饲料中植酸磷的含量,减少磷的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微生态制剂:

应用原理:通过调节养殖环境的微生态平衡来改善水质和底质条件。

应用实例: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的应用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并改善水质。

三、生物技术在水产饲料应用中的未来趋势

1. 多技术联合使用

酶菌协同:通过酶菌协同作用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例如开发酶+菌融合预消化技术在水产饲料中的集成应用,实现精准调控酶与菌融合比例和优化发酵条件等目标。

2. 合成生物学的进一步应用

技术发展方向:深入挖掘并优化合成生物技术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潜力。

产业影响: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水产饲料产业的升级和发展用“小”生物撬动“大”产业实现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水产养殖新模式。

四、总结与展望

生物技术的优势:生物技术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潜力能够有效解决水产饲料行业面临的诸多挑战。

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通过多技术联合使用和合成生物学的进一步应用等策略将推动水产饲料产业向更加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行业影响: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引领水产饲料产业的革新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我国水产饲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发酵饲料"三系联动"生产体系构建:

菌剂定制-工艺适配-装备迭代的协同创新路径

图片

邓 禹 教授(江南大学)

一、政策背景与行业趋势

1. 政策背景

《“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将生物饲料研发列为重点任务,支持微生物发酵技术、酶制剂等在饲料中的应用,旨在推动减抗、替抗养殖。

产业标准与规范化:

《生物饲料产品分类》(T/CSWSL 001-2018):明确生物饲料意义,规范生物发酵饲料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发酵饲料技术通则》(T/CSWSL 002-2018):开创性提出了发酵饲料的技术要求,使生物发酵饲料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发酵饲料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由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制定,为发酵饲料的规范管理提供了依据。

2. 行业趋势

发酵饲料定义:在人为可控制的条件下,以植物性农副产品或食品加工厂的废糟渣(如酒糟、豆腐渣等)为主要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分解、合成,产生更易被畜禽采食、吸收养分和无毒害作用的生物饲料或饲料原料。

行业发展趋势:随着政策的支持和产业标准的不断完善,发酵饲料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尤其是在减抗、替抗养殖的需求下,发酵饲料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二、技术路径

1. 生物质制备高质量饲用蛋白

生物质糖制备流程(以玉米芯为例):

预处理:利用不同低共熔溶剂对玉米芯进行预处理,改善其形态和结构,制得玉米芯水解液。

酶解:以玉米芯水解液作为发酵底物代替葡萄糖,在发酵罐扩展培养高产蛋白酵母菌。

优化预处理条件:通过考察温度、时间、NaOH负载量和ChCl:UR负载量等因素,确定最佳预处理条件(如温度25℃、时间30min、NaOH负载量4%、ChCl:UR负载量12%)。

酶解效果优化:研究底物浓度和酶添加量对酶解过程的影响,确定最佳底物浓度和酶添加量(如底物浓度200g·L⁻¹、纤维素酶添加量30FPU·g⁻¹)。

以生物质糖为碳源培养不同酵母:

酵母种类:包括马克斯克鲁维酵母、乳酸克鲁维酵母、产朊假丝酵母、布拉氏酵母等。

生长情况和蛋白含量:不同酵母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和蛋白含量有所差异,如马克斯克鲁维酵母在布拉式培养基中生物量较高,产朊假丝酵母总蛋白含量较高。

高效合成酵母蛋白:

优化培养条件: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如温度、pH值、通气量等),提高酵母蛋白的合成效率。

中试验证:进行马克斯克鲁维酵母5160高效培养的中试验证,验证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2. 菌酶协同发酵豆粕

发酵豆粕的优点:

降低抗营养因子:通过发酵过程降低豆粕中的抗原蛋白、不良寡糖等抗营养因子。

产生功能性代谢物质:如有机酸、有益代谢产物等,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功能性。

改善适口性: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增加畜禽的采食量。

提高消化率:促进畜禽对饲料的消化吸收,提高生产效率。

发酵豆粕氨基酸指标分析:

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发酵后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如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了1.87倍。

必需氨基酸含量:发酵后必需氨基酸含量也显著提高,如亮氨酸、谷氨酸等。

菌酶协同发酵豆粕的工艺优势:

抗营养因子降低:通过菌酶协同作用进一步降低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有机酸含量提高:产生更多的有机酸,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功能性。

饲料适口性提高:进一步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增加畜禽的采食量。

3. 其他底物的发酵工艺

单菌发酵棕榈粕:采用乳酸菌单菌发酵棕榈粕,提高有机酸含量和微生物菌数。

混菌发酵棕榈粕:如乳酸菌+凝结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等混菌发酵方式,进一步提高发酵效果。

单菌发酵菜粕:采用菌酶协同发酵方式进行菜粕发酵,提高有机酸、小肽和硫苷降解率。

混菌发酵菜粕:通过筛选高效降解硫苷的菌种进行混菌发酵,进一步提高发酵效果。

菌酶协同发酵白酒糟:筛选可提升酒糟蛋白含量的发酵菌株,并额外添加纤维素酶提高发酵效果。

菌酶协同发酵玉米皮:调整发酵环境,采用乳酸菌菌酶协同发酵提高小肽、有机酸含量并降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

三、发酵装备与工厂设计

1. 固态发酵装备关注要点

发酵工艺:根据具体的发酵工艺选择合适的发酵设备。

设备选择:根据生产规模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发酵设备类型(如矩形厌氧(兼氧)发酵床、圆形厌氧(兼氧)发酵床、连续式智能发酵床等)。

贮存运输:确保原料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保持性状稳定。

原料配伍:合理搭配不同原料以优化发酵效果。

菌种功能性筛选:选择具有优良发酵性能的菌种。

菌种配方合理定制:根据具体需求和发酵工艺定制合适的菌种配方。

2. 固态发酵装备类型

矩形厌氧(兼氧)发酵床:适用于兼氧或厌氧发酵,具有底部辅助加热系统,料层厚度可调节。

圆形厌氧(兼氧)发酵床:自动进料、布料产量大,料层厚度可调节,厌氧条件好。

连续式智能发酵床:进料、发酵、出料均连续、匀速运行,全程自动化控制,占地面积小、设备投资少、能耗低。

箱式发酵:模块化操作,灵活性好,但制作维护成本高、控制复杂。

槽式发酵:发酵周期短、可控性强,但占地面积较大。

3. 发酵饲料工厂设计

固态发酵系统:包括发酵床、发酵设备、烘干设备、打包设备等。

工厂平面设计图:根据生产需求和场地条件设计合理的工厂平面布局。

发酵厂房立体图:展示发酵厂房的内部结构和设备布局。

实例:提供发酵饲料工厂设计的实例,展示实际生产中的设备布局和操作流程。

四、协同创新路径解析

1. 菌剂定制

菌种筛选:根据具体的发酵工艺和底物类型筛选合适的菌种。

菌种配方定制:根据生产需求和发酵效果定制合适的菌种配方。

菌种优化:通过遗传改造等手段优化菌种的发酵性能。

2. 工艺适配

工艺优化:根据不同的底物和菌种优化发酵工艺参数(如温度、pH值、通气量等)。

工艺创新:探索新的发酵工艺和技术手段以提高发酵效率和产品质量。

3. 装备迭代

设备升级:根据生产需求和技术发展升级发酵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设备创新:研发新的发酵设备和技术手段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4. 协同创新路径

跨学科合作:加强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学科的交叉合作以推动发酵饲料技术的发展。

产学研结合: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产业链协同:加强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

五、未来挑战

1. 技术挑战

菌种资源:如何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新的菌种资源以提高发酵效率和产品质量。

工艺优化:如何进一步优化发酵工艺参数以提高发酵效率和产品质量并降低生产成本。

设备创新:如何研发新的发酵设备和技术手段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市场挑战

市场需求:如何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市场竞争:如何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保持竞争优势。

品牌建设:如何加强品牌建设并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 政策法规挑战

政策法规变化:如何及时了解和适应政策法规的变化以避免违规操作和风险。

标准制定:如何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以提高行业规范化水平。

《高产母猪健康养殖增效关键点分享—

后生元在母猪上的应用》

图片

余占桥 博士(嘉吉微营养与健康科技)

一、高产母猪应增效降本还是降本增效?

1.在养猪业中,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是提升经济效益的关键。增效降本意味着通过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来增加产出,从而降低单位产出的成本。为了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我们需要提供高质量的饲料和高水平的农场管理,SY是造成农场生产效益差异的最主要原因。高质量的饲料能够提升母猪的营养水平,促进更高的产仔数和更好的仔猪质量,从而增加每头母猪的年胎次数和断奶仔猪数。这种策略注重通过提升生产性能来自然降低成本,而非直接削减成本。

2.目前国内养猪业面临主要生产问题:

仔猪质量问题-断奶仔猪少,断奶重低

(1)仔猪质量(均匀度、平均初生重、活力);

(2)泌乳母猪采食和泌乳性能。

母猪问题-年胎次数少及使用寿命短

(1)泌乳母猪的健康度;

(2)泌乳期采食及背膘损失

高产母猪增效策略:

(1)采用正确的饲喂流程和背膘管理,给与足够的营养保障母仔猪的健康和生长。

(2)使用功能性产品保障母仔猪的健康,保障母仔猪的高效生产?

二、高产母猪日粮中是否需要使用功能性添加剂?

1.母猪生产性能的挑战

高产母猪面临诸多生产性能上的挑战,如围产期胰岛素抵抗、生理性应激、免疫抑制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母猪的健康,还直接影响其生产性能,如采食量、泌乳量以及断奶仔猪的质量。

2.功能性添加剂的作用

功能性添加剂,如酵母培养物(后生元)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母猪面临的这些挑战。例如,酵母培养物中的代谢产物能够支持免疫健康、促进有益菌生长以及维持肠道平衡。这些作用有助于提升母猪的抗病能力、降低应激反应、改善肠道健康,从而间接提升母猪的生产性能。

成本效益分析

虽然添加功能性添加剂会增加一定的饲料成本,但长期来看,这些添加剂带来的生产性能提升可能足以抵消成本的增加,甚至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试验数据表明,使用酵母后生元能够显著提高哺乳母猪的采食量和断奶仔猪的重量,从而间接降低单位产出的成本。

综上所述,高产母猪日粮中使用功能性添加剂是合理且有益的。这些添加剂能够提升母猪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进而实现增效降本的目标。当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母猪的具体情况、养殖环境和经济条件来合理选择和调整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

三、后生元在高产母猪上作用及功效

后生元作为一种功能性添加剂,在高产母猪的养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高产母猪面临严峻的肠道健康、免疫应激和氧化应激的问题,加剧了高产母猪仔猪质量差和母猪采食不足的问题,影响了高产母猪生产潜能的实现;

2.免疫激活是有代价的,最高效的免疫系统是平衡的免疫系统。

威胁来临快速高水平应答,清除病原菌;

威胁解除后,抗炎消炎加快恢复;

3.酵母后生元具有肠道健康和免疫健康的双重功效。酵母后生元一方面增强母猪抗病能力,另一方面抗炎消炎降低免疫消耗,有效管理高产母猪应激,改善母猪健康和生产性能。

4.酵母后生元XPC在母猪上应用,可以增加断奶窝重3-5kg,提高断奶窝仔数0.4头以上,缩短断奶发情间隔0.7-1天。

《上游企业如何以用户思维为农牧产业提质增效》

图片

侯 嘉 博士(杭州康德权饲料有限公司)

侯嘉博士从农牧产业现状与需求出发,介绍了康德权的核心技术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效,同时探讨了未来农牧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农牧产业现状与需求

1. 全球农牧产业现状

全球农牧产业规模庞大,饲料年产量达到12.9亿吨,其中肉类产量为1.02亿吨,奶产量为5.49亿吨,禽类产量达到48亿羽。这些数据表明,农牧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 农牧产业链分析

农牧产业链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上游主要是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中游是饲料的生产加工,下游则是畜禽、水产等养殖环节。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农牧产业链。

3. 农牧产业的需求与挑战

在农牧产业中,畜禽的健康养殖和高效生产是核心需求。然而,当前畜禽养殖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免疫机能差、肠道疾病频发、饲料转化率低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畜禽的生长性能,还增加了养殖成本,对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二、康德权核心技术及其应用

1. 核心技术介绍

康德权专注于三大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智能微囊包膜技术、共生驯化技术和检测技术。这些技术旨在解决农牧产业中的关键问题,提升畜禽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

2. 核心技术的应用案例

生猪养殖解决方案:针对生猪养殖中的除臭、增效和回肠炎防治等问题,康德权推出了福艾美F4产品。

肉牛养殖解决方案:提供了日粮结构优化、饲养管理优化、环境控制优化和牛群健康优化等综合解决方案。通过评估日粮结构、饲养管理、环境控制和牛群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提升肉牛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益。

水产养殖解决方案:针对水产养殖中的鱼粉替代和抗病力提升等问题,康德权推出了共生菌酵素产品。该产品通过优化水生动物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提升水生动物的抗病力和生长性能。实际应用表明,共生菌酵素能够显著替代鱼粉在水产饲料中的使用比例,同时提高水生动物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

三、康德权的研发实力与平台建设

1. 研发实力

康德权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与国内外众多高校及科研单位保持长期深度合作。

2. 平台建设

康德权注重平台建设,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包膜技术研发和检测科技服务平台。此外,康德权还牵头制定了包膜产品检测标准,推动了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四、未来展望

1. 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农牧产业的不断发展,未来行业将更加注重健康养殖和可持续发展。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将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而环保和节能减排也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2. 康德权的发展战略

面对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康德权将继续坚持用户思维,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康德权还将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农牧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3. 对农牧产业的贡献

康德权通过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农牧产业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提升了畜禽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未来,康德权将继续致力于农牧产业的发展,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维生素在种猪繁殖研究进展与思考》

图片

林 燕 教授(四川农业大学)

一、维生素与种猪繁殖史

维生素A与繁殖历史:1913年 McCollum 和Davi发现维生素A影响动物生长;1922年 Evans维生素A缺乏雌性繁殖失败;1933年 Mason等维生素A缺乏附睾、前列腺和精囊的上皮被鳞状角化上皮取代,精子发生停止。在雌性胚胎中维生素A可能通过视黄酸或其它因子促进细胞进入减数分裂;雄性生殖细胞,维持在多能状态。

维生素D与繁殖历史:1919年英国梅兰比爵士英国佝偻病;1922年麦科勒姆命名为维生素D;1924年 Steenbock照射,辐照可以预防佝偻病,此后很长时间认为维生素D与骨骼相关。在种猪繁育方面,文献表明,可对母胎免疫、妊娠糖尿病、免疫调节、哮喘、神经发育、免疫调节、代谢综合症、糖尿病等有正向改善。

维生素E与繁殖历史:20年之间关于“vitamin E”与“sow”母猪的文献在PUBMED 有26篇,20年之间关于“vitamin D与“boar”公猪的文献在PUBMED 有10篇。可改善小儿哮喘、哮喘、运动失调、上皮组织功能等。

维生素K与繁殖历史:20年仅有2篇研究。老鼠为模型显示对精子生成和睾酮分泌的重要作用,值得关注。

维生素B与繁殖:20年仅有5篇研究,B族维生素在抗炎症、抗氧化及免疫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维生素C在表观遗传修饰中的作用:大脑和肾上腺中的维生素C浓度特别高,新生儿血浆中维生素C的浓度高于出生时母亲的浓度,强调了维生素C在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维生素与母猪繁殖

1.饲粮添加维生素A对攻毒模式下雌性繁殖的影响

血液视黄醇浓度随着添加剂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随着添加剂量的增加,死亡率、流产率呈显著下降:攻毒组在10000-25000单位活胚数最多,比正常情况下剂量高出2.5-5倍。

2.饲粮添加维生素E对攻毒模式下雌性繁殖的影响

随着添加剂量的增加,死亡率、流产率呈显著下降;高于PBS 375IU组攻毒组在VE 750IU活仔数最多。

3.季节对母仔猪VA和VE的影响

夏季降低母猪血液VA、VE以及常乳VE水平;夏季对母猪VA和VE的不利影响,影响了乳成分,进而影响了仔猪出生和21日龄的lgA,这可能影响肠道健康和疾病风险!季节对维生素需要的变化,实时调整配方很重要。

4.饲粮添加25-OHD3,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及后代发育的影响

初情启动:饲粮添加25-OHD3有提高母猪初情体重的趋势(P-0.08);显著提高母猪初情日龄及初情静立率,但对初情背膘无显著影响。

产仔性能:饲粮添加25-OHD3新生仔猪均重及窝重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总产仔数及产活仔数(P<0.05)。

对母猪及后代血液25-OHD3水平的影响:试验21d,HYD组母猪血液、脐带、新生仔猪血液25-OHD3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提高常乳-第7d乳中乳脂、非脂固形物和乳蛋白含量的趋势,显著提高14d乳中非脂固形物、乳蛋白和乳糖含量。

对仔猪肌肉发育的影响:显著提高新生仔猪背最长肌指数、横截面积(MCSA)与肌纤维数量显著提高断奶仔猪PM及LM指数、MCSA、MFCSA与肌纤维数量;可能改善后期生产性能。

5.维生素D来源对饲喂低蛋白和低磷日粮的母猪骨代谢和动物福利的影响

维生素D来源对母猪体况的影响:背瞟显著影响;对照组妊娠期间增加+25%;哺乳期BF损失更高+31%;HYD BW和BCS没有差异;暗示体况更稳定!

两种维生素D来源对动物福利的影响:提示在改善肢蹄健康的作用效果显著。

6.高剂量维生素B对母猪繁殖的影响

高VitB母猪,死产仔猪更多,且平均仔猪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对照组中最轻的25%仔猪比高VitB组重;对照组仔猪腹围和冠臀长度大于饲喂高VitB的母猪所生仔猪。

三、维生素与公猪繁殖

1.公猪和母猪不同使命

产出的不对称-生殖成本的不对称

2.模式动物雌性营养需求不同

就繁殖成绩而言,雄性蛋白质需要高于雌性。从进化上,不同性别使命不同。

3.公猪精子利用效率

对公猪精液品质的影响:饲粮添加2000lU VD提高精子活力、质膜完整性、精子运动特性。

对公猪血浆及精清25-OHD3的影响:饲粮添加2000IU VD 血浆25-OHD3呈现线性增加。当添加2000 IU VD时,精浆中25-OHD3最高。

4.对公猪血液激素合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饲粮添加2000IU VD血浆睾酮/E2增加,睾酮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

饲粮维生素D添加形式对公猪精液品质的影响:饲粮添加25-OHD3,提高精子活力,降低畸形率。25-OHD3时,精浆中25-OHD3最高,可能对精子活力或者保存有更好的效果。

25-OHD3复合物对公猪精液品质的影响:高质量和低质量公猪精子活率都超过80%,不同的是前进时活力差异(>60%)。

25-OHD3复合物对种公猪精液量的影响:

从结果来看,添加VD复合物可显著提高精液量。公猪添加VD复合物可提高精液密度,受到免疫接种影响!添加后高质量公猪似乎能缓解免疫接种的不良影响。

对种公猪精子活率的影响方面,1-6周没有显著差异,6周后高质量公猪提高3-6%;低质量公猪提高14-35%。

对种公猪精子前进式活力的影响:高质量种猪,前进式活力提高9-16%,超过80%。低质量公猪,提高52-78%,恢复到高质量未添加组水平;有效精子数=精液量*密度*前进式比例,必然增加。

对种公猪精子前向性STR的影响:高质量公猪,前向性STR提高约为8-20%。低质量公猪,可显著提高公猪前向性STR,约为45-90%。所有公猪,添加VD复合物后,从第6周开始,可显著提高公猪前向性STR,约为19-32%。

对种公猪精子平均运动速度的影响:公猪添加VD复合物后,从第6周开始,可显著提高公猪VAP约为29-44%。高质量公猪,从第6周开始,提高约为20-36%,>100um/s。低质量公猪,从第6周开始,从55提高85.47,约为42-57%。

VD复合物有对公猪整体精子顶体完整性和质膜完整性的影响:高质量公猪,有提高第6周顶体完整性趋势,显著提高12周顶体和质膜完整性。低质量公猪,6周无影响:提高12周公猪顶体和质膜完整性.提示:25-OHD3复合物对精液质量有较大提升,优于单一添加,但是不同质量公猪的精子质量改善力度和时间存在差异!在热应激下可能也有不同的效果,值得下一步探究!

维生素和矿物元素添加对公猪精液品质和母猪产仔数的影响:射精量,约克夏公猪增加了5.8%,长白猪增加了12.0%。精子密度,分别增加了8%和2.3%;母猪受孕率,提高了2.7-2.9%,有效产仔提高了4.2-4.4%;大胎儿,提高了0.06-0.08公斤或5.3-6.4%。

四、维生素在未来种猪应用的思考

1.现代高产母猪高繁殖效率下维生素的需求:维生素需要是否应该重新评估?更多的低出生体重仔猪是否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

2.维生素与种猪繁殖--免疫之间的Trade-0ffs:种猪维生素在繁殖与免疫平衡中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3.种猪应激下的维生素需要:热等物理应激、化学毒素应激、病原生物应激。

4.母体维生素D水平对后代雄性繁殖健康的影响:在种猪培养过程中是否更应该关注父代母代维生素程序化效应呢?

5.育种科技:后代生长速度和产肉量的提升,不断改良的母体维生素需要及如何适应后代快速生长的需求?

6.不同形式、不同来源的维生素在种猪繁殖中的作用值得未来探究。

《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与展望》

图片

毛中根 教授(西南财经大学)

一、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

1.1980-2024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

2.总体趋势

(1) 谷物类如小麦、水稻的消费量总体呈先上升后趋于平稳态势。

(2) 薯类消费量前期较高,后来有所下降。

(3)蔬菜、水果、肉类、蛋类、水产品和奶制品的消费量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

3.城乡比较

(1)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成品粮)和鲜菜消费整体呈下降趋势,动物性食物呈上升趋势

(2)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总量与城镇居民趋势基本相同,但人均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4.城镇居民食物消费阶段性特征

(1)1978—1993温饱型消费阶段

(2)1994-2002小康型消费阶段

(3)2003-2018 发展型消费阶段

二、美日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特征及比较

饮食文化方面:中国与日本同属于东方饮食文化国家,两国同属“动植物兼用型”消费模式,都具有以谷物为主的主食消费概念;日本居民平均寿命长期居世界第一,分析其消费结构特征有借鉴意义。

经济发展方面:食物消费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美国作为发达经济体的典型代表,拥有高度现代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农业,了解其食物消费结构的特点,能为应对消费升级,满足居民食物消费需求提供参考。

1.日本居民食物消费特征

(1)玉米人均年消费量先升后降;小麦人均年消费量稳定在40kg左右;薯类、水稻呈现下降趋势。

(2)蔬菜先升后降;水果经过快速增长后趋于平稳;肉类保持增长趋势。

(3)奶制品、水产品先升后降;蛋类和糖类短暂增长后趋于平稳。

2.美国居民食物消费特征

(1)小麦整体呈上升趋势;水稻、玉米、薯类的人均年消费量在过去60年间基本保持平稳,变化幅度较小。

(2)蔬菜、水果和肉类整体呈上升趋势。

(3)蛋类、奶制品、糖类和水产品的人均年消费量在过去60年间基本保持平稳,变化幅度较小。

3.中美日居民营养结构比较

(1)人均每日热量消费比较

中国和美国居民热量的人均每日摄入量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日本呈现先上升后稳定趋势。

(2)人均每日脂肪消费比较

中国和美国居民脂肪的人均每日摄入量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日本居民脂肪的人均每日摄入量经历增长后趋于稳定。

三、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展望

1.粮食类食物消费量将逐渐保持稳定

(1)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美国和目本的粮食类食物消费量在经过波动变化后,基本上保持相对稳定;

(2)近年来,我国粮食类消费量的增速也逐渐放缓。

2.非粮食类食物消费量增长潜力巨大

(1)蔬菜和水果消费将持续增长,居民对其品质、安全性和营养性要求更高,有机、绿色蔬菜的需求会增大。

(2)奶类、鱼类食物的人均消费量低于美国和日本,在消费升级和健康意识提升背景下,这两类食物的消费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3.居民人均热量、蛋白质和脂肪消费将继续上升

居民人均热量、蛋白质和脂肪消费量仍将保持上升趋势,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的消费比例会更加均衡。

4.建议

(1)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

(2)增加奶类、鱼类食物摄入,促进动物性食物结构合理化

《AI赋能农牧企业》

图片

邓长江 人人AI创始人

一、什么是AI

1. AI技术演进关键节点

(1)基础技术突破(2017-2023)

(2)应用爆发阶段(2024-2025)

2.数据+算法+算力

(1)主流AI工具:Chat GPT,Kimi,MJ,SD,Deepseek,可灵,....

(2)AI的目标:把人效提升100-10000倍

3.AI为什么这么牛

AI相当于一个智能体CEO,我们只要给他提出要求,他就可以将任务安排下去完成。

二、AI+农牧的未来畅想

1.星巴克AI咖啡机项目:更少的人完成更多工作,大大节约人力

2.AI如何做销售:

3.用矩阵系统让客户主动上门

4.批量生成猪价信息,养殖经验

5.直播、半无人直播、无人直播

6.批量生成宣传文案:快速提取同行爆款视频文案100条仅需30分钟,先找一个数据比较好的对标账号

7.制作海报和PPT

8.AI剪视频

三、建议

1.总结企业流量密码

(1)垂直内容+批量剪辑

(2)矩阵系统+员工账号

(3)高频直播+直播切片

(4)品牌赋能:数字人打造老板IP

2.建议

(1)企业的AI化必定是一把手工程,因为没有员工会主动革自己的命

(2)低产出的销售员是可以用AI替代的因为那是公司最大的浪费

(3)一定要让部分优秀员工先用上AI,一旦用上就会产生“鲶鱼效应”

《母猪高效生产饲料营养新技术》

图片

卓 勇 副教授(四川农业大学)

一、背景

1.现状:母猪繁殖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挑战

(1)影响母猪PSY的因素十分复杂

① 影响母猪繁殖效率的内因——遗传选育

•品种选育进展加快:高产母猪的排卵率达到30以上,早期胚胎数量达到20以上

•猪的繁殖性状属于低遗传力性状:产仔数性状:0.15,初情/成熟日龄:0.15,断奶仔猪数:0.27

② 影响母猪繁殖效率的外因——营养+环境

•营养:营养供给、饲养模式

•饲养环境:饲料源毒素、重金属,中国湿热应激普遍,欧洲无

•生物安全:猪繁殖与呼吸道病毒、圆环病毒感染空气过滤系统-PPRSV发病率低8倍,产仔+1.98头/窝

(2)饲养标准如何满足复杂养殖环境下的营养需求

妊娠母猪能量需求模型的构建

妊娠母猪氨基酸需求模型的构建

析因法构建的营养标准能否充分发挥母猪的繁殖潜能

(3)母猪精准饲料原料数据库尚不完善

多数原料库以生长猪为模型

(4)母猪精准饲喂技术的构建与应用

如何实现后备-妊娠-泌乳阶段体况的精准管理?

二、母猪高效生产关键营养技术

1.提升母猪情期启动和卵泡发育的营养技术

(1)表观问题

行为特点、阴户变化、静立反射

(2)实质问题(内分泌)

下丘脑Kisspetin激活GnRH脉冲分泌,刺激垂体FSH/LH分泌,FSH/LH促进卵泡发育、卵子成熟,大卵泡分泌E2对下丘脑正负反馈调控,上述过程显著影响受精、胚胎着床、早期胚胎发育,与产仔数、受胎率、返情密切相关

(3)提高后备母猪培育质量的营养技术

•氨基酸与卵泡发育

适度AA减少卵泡激活

最适AA水平

50-75kg:100%NRC

75kg-配种:85-100% NRC

•能量与卵泡发育

高能量卵泡闭锁+112%,总卵泡-20%

最适能量组合90kg配种DE: 7.9Mcal/d或:DE10Mcal/d+600g/纤维

•纤维与卵泡发育

纤维减少卵泡的过度耗竭

TDE: 14-16%

ISF/SF: 4-5:1

纤维组合:鼠李糖,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半乳糖

•有机微量与卵泡发育

有机硒减少卵泡的过度耗竭

有机硒0.35ppm

组织抗氧化活性增强

炎症因子减少

•饲喂模式与卵泡发育

降低饲喂频率增加卵泡库

饲喂1次的效应

生长卵泡数量增加52%

母猪黄体数增加10个

2.提高母猪有效活仔数的饲料营养技术

(1)提高胚胎附植营养技术

营养水平:初产1.2~1.5M,经产1.5M

纤维:TDF>18.5%,ISF/SF=4~8: 1

甜菜粕〉大豆皮

功能性AA:精氨酸0.1%和NCG 0.05%

饲喂模式:降低饲喂频率

甲基供体:叶酸15 mg/kg,VB12:150 ug/kg,胆碱400 mg/kg,甜菜碱3 g/kg

(2)降低木乃伊和死胎营养技术

纤维:TDF>18.5%,ISF/SF=4~8: 1,甜菜粕>大豆皮

氨基酸衍生物:HMB 0.2%

胆汁酸:20 mg/kg BW猪胆酸

微量元素:0.3mg Se/kg HMSeBA

维生素:1850mg/kg 胆碱

黄芪多糖:160mg/kg

褪黑素:36mg/d

(3)改善围产期性能的营养技术

纤维:TDF=30%,ISF/SF=9.0:1,大豆皮>麦麸

低聚木糖:0.05-0.1%

酵母培养物:0.1~0.5%

维生素:HyD 50ug/kg

微生态:丁酸梭菌

三、泌乳母猪营养与饲养管理技术

(1)关键点 1采食量

环境温度、分娩体重、肠道健康、带仔数量

(2)关键点2乳腺发育水平

雌激素分泌,催乳素分泌,内毒素含量、炎症/氧化应激

(3)关键点3炎症/氧化应激

肠道健康、内毒素含量、病原感染

四、母猪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的构建

主要发现1:母猪和生长猪对原料氨基酸消化存在显著差异

主要发现2:现有饲料原料的有效能在母猪上被显著低估

主要发现3:加工工艺(温度)显著影响氨基酸消化率

《肉鸡低蛋白日粮配制技术》

图片

袁建敏 教授(中国农业大学)

一、家禽对蛋白的消化

高蛋白日粮的负面影响

(1)消化率低造成浪费,甚至痛风;

(2)诱发梭菌,引起坏死性肠炎;

(3)发酵产生胺,吲味,氨气等对鸡造成不利影响;

(4)增加鸡饮水量,造成垫料潮湿,引起发酵,产热,鸡舍湿度大等;

二、低蛋白日粮的理论依据

1.限制性氨基酸的满足:粗蛋白质/合成氨基酸

2.低蛋白日粮核心满足氨基酸需要量、实现氨基酸平衡

3.营养标准

(1)有效能(AMIEn、NE)

(2)氨基酸需要量(SID)

(3)平衡模式、理想蛋白质

(4)能蛋比

(5)矿物质平衡、电解质平衡

4.低蛋白日粮实施效果关键—日粮代谢能水平

5.国际上对肉鸡能量和蛋白水平的看法

今天肉鸡需要比育种公司推荐量还要高的氨基酸与能量比,即氨基酸需要量更高(推荐量1.2倍;此外,大家争论赖氨酸在必需氨基酸中的比例是否也需要提高)。

三、支链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和亮氨酸

1.缬氨酸缺少时,即使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充足,仍对肉鸡体增重,羽毛和腿部健康方面有负面影响(Crystal et al.,2020a)。

2.1~42d肉鸡低蛋白质饲粮单独补充 Val获得最大平均增重和最小料重比的饲粮Val /Lys比推荐值分别为0.807和0.810(陈将等,2019)。Maynard et al.(2021)认为,基于饲料转化率14~35d雄性和雌性肉鸡可消化缬氨酸/赖氨酸比最低为0.78和0.77。

3.异亮氨酸具有维持肉鸡生长发育和提高免疫力中的作用。家禽日粮的L-异亮氨酸水平通常达不到推荐水平,异亮氨酸/赖氨酸的比值约为0.50~0.66,而低粗蛋白日粮中异亮氨酸/赖氨酸的比值更是低于标准。Maynard et al.(2020)通过4个试验表明,缬氨酸是COBB肉鸡玉米-豆粕低蛋白日粮的第四限制性氨基酸,异亮氨酸并不受限制;但随后的研究发现,15~35d肉鸡粗蛋白质由23.0%降低到21%,如果异亮氨酸不能满足Wu(2014)推荐的比例(0.67),则导致肉鸡体重和料重比显著下降(Maynard et al.,2022)。

四、精氨酸

1.ROSS肉鸡将精氨酸列为第六限制性氨基酸,而C0BB肉鸡将精氨酸列为第五限制性氨基酸。低蛋白日粮中添加单独添加精氨酸具有改善肉鸡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的效果得到很多研究者证实(Barekatain et al.,2019;Dao et al.,2021)。

2.Maynard et al.(2022)认为15~35d肉鸡粗蛋白质由23.0%降低到21%,如果精氨酸不能满足Wu(2014)推荐的比例(前期1.05,后期1.08)则导致肉鸡体重和料重比显著下降。

五、苯丙氨酸

1.是酪氨酸的前体,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2.一般认为至少要满足其需要量的55%。

3.Franco et al.(2017)认为8~17日龄Cobb500雄性肉鸡实现最大体增重和胸肌增重苯丙氨酸+酪氨酸与赖氨酸的比值为1.13(可消化赖氨酸水平为10.5g/kg)。

4.玉米一豆粕日粮粗蛋白质水平由21.5%降低到16.5%时,苯丙氨酸提供16.5%蛋白的57.6%,日粮苯丙氨酸+酪氨酸水平/赖氨酸比由163%降低到1.17(Chrystal et al. 2020a)。

5.小麦一豆粕日粮由于苯丙氨酸+酪氨酸水平/赖氨酸则不足,只有67%,导致生产性能下降。

六、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存在的问题

1.测定原料回肠氨基酸消化率时,常常需要用淀粉对高蛋白原料进行稀释,使得待测日粮粗蛋白水平达到20%左右。研究认为,快速消化淀粉产生的葡萄糖易竞争结合肠黏膜转运载体,导致回肠氨基酸消化率下降(Moss etal.,2018),造成对高蛋白饲料氨基酸消化率低估。

2.一些研究低蛋白日粮消化动力学的研究发现,低蛋白日粮会导致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变化,影响肉鸡的消化动力学,是否影响日粮氨基酸消化率参数的测定?值得开展深入研究。

3.此外,低蛋白日粮降低蛋白质原料用量的同时,通过添加合成氨基酸满足氨基酸的需要。因而,日粮中来自原料中结合态氨基酸降低,人工合成氨基酸增加。人工合成氨基酸消化率通常认为是100%消化。


图片

主持人:四川省饲料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李兵

乐山巨星农牧股份董事长 四川巨星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 段利锋

四川铁骑力士实业有限公司总裁 邓先锋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饲料产业总裁 晏秋波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通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璐

四川省畜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邝声耀

四川特驱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袁有林

问题:

各位嘉宾对“新质”“智转”“增效”的理解

邝声耀:新质生产力对于饲料行业来说,理解为先进的生产力,如智能化AI,要转变模式,提质降本增效。


张璐:新质是手段,智转是方法,增效是目的,今年国家首次提出农业行业的新质生产力,我们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多学科的融合应用到我们产业中,如研发中推进生物合成学,AI大数据和生物,通过这样的,这两年一直在推进大数据应用。生产端推进智能的制造业建设,最后在市场推动自动化和大数据的应用,加强对销售人员和客户的管控。


段利锋:AI会影响所有行业,如何使用AI大模型。数据化,数质化,巨星在积极探索能不能建立行业的垂直大模型,应用到企业各方面,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和管理,新质生产力更多是智转,数据大模型。


邓先锋:新质对铁骑来说首先是科技的投入,尤其是育种,和相关院校和同行合作,第二是精准营养,精准的配方技术需要科研团队共同努力,我们每年都有固定的投入,第三是本地原料的发酵技术,需要建立四川本土的数据库,。智转方面我们在自动化数字化投入也大,5年前我们就开始探索智能化的管理流程,集团数据更便捷的获取,应用大数据提高了管理效率。


袁有林:农牧行业创新一直没有停止过,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效益,从中国的生猪来讲,每年出栏7亿头,如果PSY能提高到丹麦的水平,可以大大减少母猪数量,进而节约一千多万吨粮食。如果我们的科技创新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从增加效益来讲有巨大的作用。所以新质生产力的推进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主要的方式一个是遗传育种,提高动物的性能;第二是数据化智能化,设备环境的改善;第三是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很多养殖企业在生产端做了很多努力,养殖的效率提升,养殖的周期缩短,还有模式的创新对销量的提升很有效,这其中空间还有很大。


晏秋波:新是创新,包括三个领域。第一是生产设备和工艺要创新,优秀的先进的设备要及时应用,及时升级技改。第二是技术的创新,生物技术的应用可能是降成本的重要方法,我们完整的数据库都没建立如何实现精准,通过精准的数据库对标营养标准,才能实现。第三是营销方式的创新,我们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关于智转,未来的饲料企业一定是一体化智能化的,物理雷达的技术帮助我们管理,获客方式,建立CRM管理技术,精准获客,工厂物流系统要转变。增效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规模增效,通过规模效益提升增效。第二是采购增效。

谈一谈对未来之路的思考?

段利锋:饲料行业进入了一个必须变更的阶段,对于未来的饲料企业,首先要剔除所有没有产生价值的环节,如销售成本,要做一个开放的企业系统,所有的系统要和客户链接,未来饲料行业研发技术人员可能要超过运营人员。


邓先锋:将来的发展主要是几个方面,第一最终的制造成本要降低,对规模养殖企业来讲,第一是如段总讲的,所有系统开放,省去销售环境。第二是饲料生产成本要降低30-40%,第三是未来的供应链效率提高,从市场订单倒逼生产和采购,第四是拥抱新技术拥抱AI。


晏秋波:当前这个行业的集中度已经很高了,外销的饲料企业未来如何去做,我觉得8个字,“分类经营”“成本领先”如何在核心品类占比份额,第一单厂做到满负荷,第二去做小品类,要做细分化的市场。成本领先主要是需要实现高效周转和人工AI的应用。


张璐:未来我们要做的第一是强化产品研发,进行差异化竞争,未来通威将增加很多不同方向的研发部门;第二是要提升管理人员的能力,以往的营销模式在未来可能会转变,增加更多技术性的管理人员。第三是要强化执行方面的能力。


邝声耀:畜科集团一直从事饲料添加剂和生物技术的科技生产,新质生产力要与产业结合,科研要与生产配套,比如我们的有机微量元素利用率比传统的更高,有效的实现了提质降本。


袁有林:从80年代的100万吨饲料到2024年已经有3.1亿吨,行业集中度大大提高,一体化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未来单个外销企业要么把规模做大,降低单位成本,要么转型或者转行。

END

听课笔记内容未经报告者本人审阅,有所疏漏在所难免。


版权申明:笔记记载,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专家版权。


审核 | 周斌        编辑 | 陈东萍


website qrcode

扫描查看手机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