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低谷期,如何保护肉羊产业核心产能?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5-06-19 08:51来源:农民日报 ![]() 2025年,肉羊产业核心产能进一步收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全国羊出栏6760万只、存栏30005万只,同比分别下降6.6%、6.9%,创近5年和6年来同期最低。羊肉产量结束了连续5年的增长态势,降至106万吨,同比减少4.5%。 肉羊行情低迷,根源在于消费不足,既与整体消费环境有关,也与羊肉的消费结构有关。目前我国肉羊产业链后端仍较为薄弱,深加工率为30%左右,且产品附加值低,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深加工产品占比超50%,持续挤占国内市场。同时,预制菜、休闲零食等新兴市场布局滞后,难以适应年轻群体多元化需求。此外,我国羊肉消费的季节性特点明显,需求端波动幅度较大,导致市场风险加大。 养殖成本的增加,压缩了产业利润空间,加剧了中小养殖户的“退场”。在肉羊养殖中,饲料成本占肉羊养殖总成本的60%~70%,以新疆17家重点示范企业肉羊生产数据为例,2020~2023年该地区肉羊养殖的饲料成本增长率甚至高于总成本的增幅。虽然近期豆粕和玉米价格有所下降,但是舍饲养殖的成本压力依然很大。 ![]() 李军表示,进口冷鲜羊肉凭借低成本、高品质、标准化优势,正在挤压本土中小屠宰企业的生存空间。目前,中国允许扩大澳大利亚羊肉进口,有10家澳大利亚肉类企业首次获准向中国出口绵羊肉和山羊肉,这是多年来澳大利亚羊肉输入中国市场的最大规模扩张。 另外,中美贸易摩擦也给肉羊产业供应链安全带来潜在风险。李军介绍,虽然中国对美国羊肉产品依赖度不高,但对美国大豆等饲料原料、智能监测系统等养殖设备进口依赖度较高。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可能会影响肉羊产业供应链安全。 肉羊产业面临的不仅是产能调整,同时处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李军建议,破解国内当前肉羊产业困局,需将“产能扩张”转变为“价值重构”,统筹产能修复、成本优化、消费拓展,提升肉羊产业国际竞争力。 ![]() 种业是产业发展的“核芯”力量,保护肉羊产业核心产能,需要稳定种源体系。要聚焦地方优质品种,加大基因改良投入,培育繁殖率高、耐粗饲、肉质优良的新品系,推广人工授精与冻精输配技术,缩短产能恢复周期。 在成本优化方面,可以通过推广智能技术与绿色养殖模式,实现降本增效。在规模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普及环境智能监测、精准饲喂系统,降低人工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因地制宜探索种养循环模式,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例如,四川省雅安市推行“枇杷—肉羊”模式,预计全市8万亩枇杷园每年将节省成本4800万元。此外,还应稳定饲料供给体系,加快在内蒙古、甘肃等地区建设青贮玉米基地,推广苜蓿—玉米轮作技术,提升饲草自给率,降低对国际进口的依赖。 在消费拓展方面,要打破羊肉消费的季节性波动,依托地方特色肉羊品种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例如,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通过打造“锡林郭勒羊”“锡林郭勒奶酪”区域公用品牌,2024年官方线上渠道累计销售品牌产品3070万元,使“锡林郭勒羊”品牌产品溢价达18%。此外,推动羊肉产品向高端化、多样化升级,开发即食羊肉串、预制羊汤等产品,布局电商与社区团购渠道,将精深加工羊肉产品锚定健身餐、月子餐等高端市场。 在国际贸易方面,要推动进口多元化,同时寻求国内羊肉出口的突破口。加强国产羊肉产品的安全认证,开拓中东、东南亚市场,对出口企业给予物流补贴,降低跨境运输成本,提升国产羊肉的国际竞争力。 还要强化政策支持,推动肉羊产业走出行业低谷,实现转型升级。李军认为,首先要为肉羊养殖提供税收优惠、专项补贴和低息贷款,鼓励规模养殖和绿色生产。例如,甘肃省和政县推出“政府+银行+企业”模式,通过奖补政策推动规模化养殖。其次,尝试推广“活体抵押贷款”等金融创新项目,试点肉羊期货交易,对冲价格波动风险。 来源: 农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