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仇华吉:非洲猪瘟带给我们的反思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11-10 17:43 第十届李曼中国养猪大会分会7-非洲猪瘟(ASF)疾病防控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传染病研究室主任、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仇华吉研究员在会上分享《非洲猪瘟带给我们的反思》主题报告。 报告提纲 1.当前产能恢复与疫情形势 2.非洲猪瘟带给我们的反思 3.我国养猪业未来发展方向 一、当前产能恢复与疫情形势 1.产能恢复:101.6%/100.2%(截至今年7月) 2.当前猪价低迷的原因剖析: 复产、新增产能逐步释放 新冠影响,消费不振,消费结构改变(禽肉替代) 大肥猪(“牛猪”=1.5~3倍标猪),冷库饱和,屠企压价 拔牙、清场,但肉没浪费 恐慌性抛售,低产三元母猪集中淘汰(母转肥) 猪企主动缩群,更新高性能纯种或二元母猪 进口冻肉冲击… 3.对目前养猪业形势的基本判断 行业已经基本掌握防非能力,但防非成本偏高 产能基本恢复,但消费偏弱,供需相对失衡 新增产能陆续释放中,后续冻肉进口动能不足 猪价已进入猪周期下行阶段,处于箱体震荡中,近期可能出现反弹,但很难反转 疫情依然是影响行情的最大变量,但造成猪价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不大 4.当前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 病毒污染面广:“净土”难找、“双阴”难觅 疫情呈散发性:复杂性、持久性、艰巨性 流行病学复杂化:毒株呈现多样性(基因变异与重组、基因型与致病性),临床与病变表现多样化 “疫苗毒”防控难:发现、诊断与防控难度加大 5.非洲猪瘟造成的负面影响 冲击巨大而深远 疫情防控难度加大 防疫成本和压力上升 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 种猪性能参差不齐 优良地方猪种保种难度增加 6.非洲猪瘟给行业带来的正面变化 养防理念上:生物安全理念深入人心,生物安全措施成为“标配”;更加注重兽医在猪群健康管理中的作用;重视病原监测,走在疫情前面;回归生态养殖模式,更加关注猪的生存条件。 布局设计上:生猪产能布局更趋均衡,产业规模化和集中度明显增加;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和生产流程,从源头解决生产效率和防控难题;养猪生产和疫病防控日益体系化、标准化、智能化。 生产运营上:生猪产品流通模式发生改变,从以调猪为主变成以调肉为主;肉类消费结构优化,猪肉消费比重下降;非接触交流方式兴起,线上和线下交流并举。 二、非洲猪瘟带给我们的思考 1. 养猪的初心是什么?养猪要回归本原、以猪为本 2. 疾病的本质是什么?防病要防患于未然、止病于未发 3. 如何持续高效防非?防非要基于系统思维、多管齐下 4. 如何降本增效?增效以降本、减耗以降本,全方位考虑 5. 如何熨平猪周期?需要重建兽医防疫体系、避免大疫情周期性发生 6. 兽医的责任和使命到底是什么?兽医要致力于动物健康管理、治未病。兽医进化:治疗型兽医到预防型兽医到管理型兽医 7. 动保行业该如何服务于养猪业?要转型升级、为无抗健康养殖服务 8. 如何保障粮食/食品安全?猪不能与人争粮、集团公司不能与民争利 9. 中国养猪业将向何处去?养猪业要走高质量发展、绿色生态之路、全产业链之路 10.目前养猪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低迷行情:如何度过“寒冬”? 生物安全:投入大、压力大、风险大 非洲猪瘟“变异株”:基本上无法拔牙,只能通过综合防控 饲料成本:原料靠进口,不可控因素多 限抗禁抗:替抗?无抗? 种源安全:主流猪种选育、地方猪种保护、特色猪种培育 11.当下非洲猪瘟防控模式 a) 两种理念/方向:眼里惟有病毒(切断、切断、再切断)vs眼里只有猪(目中无毒,一心养猪) b) 多个流派/模式:切断派、拔牙派、净化派、疫苗派、神药派、带毒生产派、体内外阻断派、综合防控派、生态防控派…… 12.非洲猪瘟“疫苗毒”的防控 a) 发现:关口要前移(减料、沉郁、监控) b) 检测:方法要升级(筛选、优化) c) 诊断:临床+核酸和抗体检测(多方证据、综合诊断) d) 防控:措施要成体系(多管齐下,控源头、抓关键、防交叉、重健康) 13.当前非洲猪瘟防控中的主要误区 过度消毒 过度检测 轻视猪群健康:猪的健康对非瘟的防控至关重要 滥用保健产品 操作繁冗,抓不住关键点 忽视一线员工的身心健康与生活福利:人性化是生物安全可持续的根基 14.生物安全的难点与应对 团队不稳定、人才留不住----人性化 步骤太繁琐、执行不到位----简单化 标准不统一、操作不规范----流程化 无效消毒多、交叉污染重----精准化 物资进场频、处理不充分----批量化 效果难评估、好坏靠感觉----实证化 拔牙不及时、病毒已扩散----关口前移 毒株太复杂、弱毒难处理----体系升级 15.低迷行情下猪场的降本增效策略 简化生物安全环节(科学化、精准化、实证化、人性化) 优化种群结构(适当缩群、选优淘劣) 实施种猪疫病净化(ASF、CSF、PR、PRRS…) 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利用率、生长速度) 优化生产管理流程(提升人猪机效率、降低应激) 精简疫苗免疫和药物“保健”程序 使用新型技术提升管理效率 注重人才团队的培养 适当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16.用科技赋能养猪业 向生物技术要饲料(非传统饲料,酶解、体外预消化) 向微生物要优质蛋白(发酵) 向机械化、自动化要工作效率(重复性劳动) 向人工智能、大数据要管理精准度、科创资源(数据金矿) 向信息化和互联网要市场(客户、伙伴) 向废气要能源(热循环) 向粪污要资源(有机肥) 17.养猪企业需要把握的几个关系 生物安全与健康养殖的关系 降本与增效的关系 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猪生命本质不可改变 做大(量)与做强(质)的关系:专精特的企业 专精特新与全产业链的关系 绩效管理与人文关怀的关系 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的关系 三、我国养猪业未来发展方向 安全的产业:华系种猪、中国猪肉 好吃的猪肉:健康养殖、美味肉品 生态的农场:生态养殖圈、健康产业链(种养结合、适度规模、生态养殖、品牌猪肉、循环农业、低碳经济) 富美的乡村:乡村振兴、美丽家园,“望得见绿水青山,留得住乡愁”
文章分类:
畜牧养殖
|